2o46年的一个深夜,五十岁的张诚已是知命之年,但依旧年轻如二十岁的面庞充满着坚定的神色。
站在炎黄研究院顶层的观星台。
透过可变光谱玻璃穹顶,火星在星空中格外明亮——那里,新建的新长安基地正在举行落成典礼。
但张诚的目光,早已越过这颗红色星球,投向更遥远的深空。
火星,乌托邦平原。
基地指挥官林薇走出气闸舱,在晨曦中凝视着远方巍峨的奥林匹斯山。
她头盔面罩上跳动着各项数据:气压1o13kpa,温度22°c,氧含量21——与地球完全一致的环境数据。
‘息壤-iv系统运行完美。
她在通讯频道报告,基地生态圈已达到完全自维持状态。
在新长安基地内部,仿佛置身于某个地球现代都市。
中庭花园里,来自江南的植物学家周雨晴正在检查新移植的竹子长势。
通过基因改良,这些竹子能在火星重力下正常生长,将成为建造下一代星际飞船的重要材料。
更令人振奋的是基地深处的突破。
在千米深的岩层下,工程师陈浩注视着正在自动扩建的量子计算中心。
这里的烛阴-ii型量子计算机,运算度是地球主机的三倍。
火星的低重力环境让量子比特更加稳定。
陈浩向地球的专家团队解释,这里将是未来深空探索的‘大脑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星际时代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西北戈壁,酒泉星际港
夜幕下,一艘长达三公里的远航级星际飞船正在做最后调试。
总工程师王磊回忆起二十年前刚入职时见过的老式火箭,不禁感慨:
从化学推进到曲引擎,我们走过了漫长的路。
这艘被命名为郑和号的飞船,采用了革命性的空间曲率驱动技术。
虽然目前还无法突破光,但已经能够达到光的15,足够在二十年内抵达比邻星。
在太湖深处的实验室里,沈墨言的后人沈星辰正在测试新一代生态维持系统。
这个被称为微宇宙的封闭生态系统,将在漫长的星际航行中为船员提供生命支持。
我们重现了地球生态的精髓,沈星辰向访客展示着系统数据,但体积只有传统系统的千分之一。
东北平原,哈尔滨极地模拟中心
在模拟木卫二冰层环境下,工程师们测试着深海探测机器人。
项目负责人张北刚从南极归来,他的团队开的耐压探测器已经能够承受木卫二海洋的极端环境。
那里的海洋深度是地球马里亚纳海沟的三倍,张北在测试日志中写道,但生命可能就在那里等着我们。
射电望远镜阵列正在监听宇宙深处的信号。
天文学家赵月刚刚现了一个可疑的规律性信号,来自天龙座方向。
虽然很大概率是脉冲星,她在学术会议上谨慎地表示,但我们不能放过任何可能。
在地月拉格朗日点,联邦星际舰队总部空间站正在举行出征仪式。
三艘探索级星际侦察舰即将启航,它们的任务是在奥尔特云建立前哨站。
舰队司令郑浩天(郑浩宇之子)透过舷窗注视着即将出征的舰队。
这些飞船采用的最新聚变推进器,能够持续加数年之久。
记住,你们不仅是探险家,他在出征前对船员们说,更是人类文明的使者。
每艘飞船都携带着文明之匣——一个记录了人类全部知识的量子存储设备,以及能够自我复制的纳米建造单元。
即使与地球失去联系,它们也能在目的地建立新的文明据点。
在炎黄研究院,张诚正在审阅一份震撼性的报告。
理论物理学家陈思远领导的团队,在空间折叠理论上取得了关键突破。
我们可能找到了绕过光限制的方法。
陈思远在全息投影中展示着复杂的数学模型,通过创造局部的时空泡,飞船实际上可以‘光航行。
这个被命名为青云之路的理论,虽然还处于验证阶段,但已经让整个科学界为之震动。
如果验证成功,人类将真正具备探索银河系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成都的反物质工厂,工程师们成功将反物质产量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