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思想和业务培训,强调文化责任与社会担当。
审查标准被明确和细化,重点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歪曲经典、丑化英雄、宣扬畸形审美和拜金主义。
同时,巨额资金和政策倾斜投向重大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的精品创作,运用“灵境”
技术打造沉浸式影视体验,推出了一系列如《轩辕纪》、《星火燎原·赤旗寰宇》等叫好又叫座、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鸿篇巨制。
那些以“晦涩”
、“反叛”
为名,实则空洞无物、故弄玄虚,甚至亵渎民族情感的艺术作品和展览,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双重抵制。
“文渊阁”
推动建立基于华夏美学精神的新艺术评价体系,鼓励艺术家从五千年文明沃土和火热的当代实践中汲取灵感。
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等顶级艺术殿堂,其展演内容进行了大幅调整,传统戏曲、国画、书法、民族音乐等瑰宝被重新置于中心位置,并与现代科技融合,焕新的生命力。
教材修订工作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力度展开。
历史教科书更加突出华夏文明的连续性与创造性,地理教科书强调祖国的壮丽山河与资源禀赋,语文教科书大幅增加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
同时,一套旨在培养青少年科技素养、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龙魂”
系列辅助教材及“灵境”
体验课程,被迅研并推广到全国中小学,深受学生欢迎。
在这场文化排毒中,“灵境”
虚拟现实技术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成为了文化教育、传承和体验的革命性平台。
学生们可以“走进”
“仰韶文化”
的村落,亲身感受先民的生活;可以“旁观”
赤壁之战的壮阔,理解历史的脉络;可以“跟随”
张骞出使西域,体会丝绸之路的艰辛与伟大。
抽象的传统文化变得可感、可知、可沉浸。
对于大众而言,“灵境”
中构建了“华夏万神殿”
、“文明长河”
等大型虚拟文化空间,用户可以在这里与历史人物对话,参与古代节庆,学习传统技艺(如刺绣、制瓷),甚至亲身体验《山海经》中的奇伟世界。
这种越书本说教的、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极大地激了对自身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根源上抵御了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
官方的引导与“伏羲”
、“灵境”
的科技赋能,迅唤醒了民间长期被压抑的文化自尊。
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开始主动审视和批判过往被追捧的“文化偶像”
和“流行符号”
。
网络上,“以华服为美”
、“以国乐为潮”
、“以汉字为傲”
成为新的风尚。
曾经风靡的“西式童话”
被蕴含着东方智慧与美德的“华夏神话”
与“新山海经故事”
所取代。
商业资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纷纷转向“国潮”
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科技结合,创造出既有市场号召力又能传递文化自信的产品。
文化市场的风向彻底扭转。
那些充斥着西方价值观私货的作品失去了市场,而真诚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东方美学的作品受到了热烈追捧。
文化排毒,从一场国家主导的行动,逐渐演变为全民参与、市场驱动的文化自觉与复兴运动。
金城,国家文化战略规划局。
张诚与“文渊阁”
的专家们一同审阅着“焕新”
计划的最新成果报告。
屏幕上显示着文化领域各项健康指标的显着提升:正面文化产品产量与传播量激增,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调查数据创下新高,文化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反映华夏价值观的作品开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
“文化的毒素,侵蚀的是民族的灵魂和未来的根基。”
一位资深文史专家感慨道,“这场排毒,其意义不亚于任何一场科技或经济的胜利。”
张诚颔,目光深邃:“一个文明的真正强大,不仅仅是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