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强的反侦察意识,而且……他似乎能嗅到危险。”
“烛龙”
负责此案的组长雷鸣向陈刚汇报时,眉头紧锁,“我们几次外围的调查,他都似乎有所察觉,随后便会沉寂一段时间,或者进行一些看似正常的业务调整来混淆视线。”
“他不是能嗅到危险,”
“伏羲”
的合成音在指挥中心响起,带着一种越人类的冷静,“他是基于对自身行为风险的评估,以及其情报网络反馈的异常信号,做出的概率性规避。
他的行为模式中存在十七个可预测的应激反应节点。”
张诚在听取汇报后,只给了四个字的指示:“固证,待机。”
“烛龙”
加强了对周天佑及其核心圈子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控。
不仅限于行踪、通讯,更包括其基金会所有项目的资金流水深度审计、其接触过的所有人的背景交叉分析、甚至其家中垃圾的分类检索……“伏羲”
则持续运行着针对周天佑行为模式的深度学习模型,寻找其逻辑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偶然的全球金融数据波动中。
“伏羲”
在监控与天佑基金会有资金往来的数千个海外账户时,捕捉到位于维京群岛的一个空壳公司账户,出现了一笔异常的资金转入。
这笔钱的金额不大,来源经过多层伪装,但其最终的受益人指向,经过“伏羲”
过五万次的关联计算和路径还原,竟然与周天佑一位早已移居海外、鲜少联系的私生子有关联!
这条线索极其微弱,如同在浩瀚海洋中捕捉到一滴特殊的水珠。
但对于“伏羲”
而言,已经足够。
它顺藤摸瓜,开始构建以这个私生子为核心的海外关系网和资金链模型。
与此同时,“烛龙”
的特勤人员冒着风险,对周天佑位于郊区的隐秘别墅进行了数次物理渗透,成功在其书房一个仿古花瓶的夹层内,放置了微米级的震动和声波传感器。
窗口期结束后的第五天深夜,周天佑以“静修养性”
为由,独自待在郊区别墅的书房。
他并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已在“烛龙”
的凝视之下。
通过传感器,“烛龙”
监听到了一段关键对话。
周天佑在使用一部未经登记的卫星电话,与一个声音经过处理的人通话。
他的语气不再慈祥,而是带着一丝焦虑和阴沉。
“……风声太紧,最近的几条线都断了。
‘老家’那边催得急,想要那份关于‘星火计划’人才遴选标准的分析报告……”
“再等等,现在动就是自投罗网。
‘伏羲’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
“不能再等了!
你必须想办法,通过老关系,从教育部那个姓王的副司长那里套出点东西,他不是一直想为你那个‘青年领袖’项目站台吗?给他想要的,换我们需要的情报!”
“……好吧,我试试。
但这是最后一次了,干完这一票,我必须马上走,‘启明星’计划已经为我准备好了退路……”
“星火计划”
是国家最高级别的人才储备工程,其遴选标准属于高度机密!
“启明星”
计划,则是“伏羲”
之前侦测到的一个境外势力安排的叛逃接应计划代号!
通话内容,连同其卫星电话的信号特征、对方号码的溯源信息(虽经伪装,但仍被“伏羲”
剥离出部分真实特征),以及此前现的海外资金链证据,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周天佑长期为境外势力搜集、传递内部情报,并策划叛逃的罪行,已是铁证如山!
时机终于成熟。
三天后,天佑基金会将在沪上最顶级的酒店举办一场盛大的慈善晚宴,届时众多政商名流、文艺界人士和外国驻华使节将出席。
周天佑将在晚宴上表年度演讲,并接受某个国际慈善组织颁的“终身成就奖”
。
这将是他慈善生涯的又一个高光时刻,也是他认为最安全、最不可能出事的时间和地点。
晚宴现场,灯火辉煌,觥筹交错。
周天佑身着定制礼服,银梳理得一丝不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