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奸令”
如同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华夏上空,其森然剑气渗透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主动坦白窗口期内,无数中小级别的“暗桩”
与“两面人”
在恐惧与侥幸的撕扯中走向坦白点,或是在深夜被“烛龙”
悄然带走。
然而,真正隐藏在权力与光环最深处的“大佬”
们,却依然在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自己的面具,试图以更深的伪装和更精妙的算计,度过这场风暴。
他们相信自己的地位、人脉和手段,足以抵挡这看似汹涌的清查。
“伏羲”
生成的内部威胁拓扑图上,大部分灰色的隐患点已被清除或转为代表“已控制”
的蓝色,但仍有数个位于权力网络核心节点的、闪烁着不祥暗红色光芒的光点,顽固地存续着。
它们被“伏羲”
标记为“t”
级()目标。
清除这些目标,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更周密的部署,以及……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
第一个被锁定的“t-o1”
目标,是周天佑。
周天佑,六十八岁,天佑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兼理事长,连续多年被评为“华夏杰出慈善家”
,“感动华夏”
年度人物候选人。
他满头银,面容慈祥,常着一身素雅唐装,言谈举止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于社会责任的深刻“洞见”
。
他的基金会业务遍及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等多个领域,资助建立了上百所希望小学,捐赠了数十所医院的医疗设备,在民间和舆论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是各类高端政商论坛的常客,与许多退居二线的元老、现任的部委官员、知名的学者艺术家交往密切,合影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显要位置。
他的基金会年报数据漂亮,审计报告无懈可击,运作“透明”
,被誉为慈善界的“清流”
与“标杆”
。
然而,在“伏羲”
那穿透表象的逻辑之网中,周天佑的光环之下,缠绕着无数难以解释的“巧合”
与“异常”
。
天佑基金会接受的大量海外捐款,最终流向了一些看似与慈善无关的领域,如某些特定高校的“西方政治制度研究”
中心、几个以“环保”
、“人权”
为名、实则长期布攻击华夏政策报告的境外ngo的国内合作方,甚至通过复杂的股权设计,间接支持了几家屡次刊不实报道、煽动社会对立的网络媒体。
基金会组织的各类国际交流、学术研讨、青年领袖培训项目,其参与者名单中,总会出现一些后来被证实为境外情报人员伪装成的“学者”
或“记者”
。
这些平台,在“伏羲”
的分析中,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信息交换和人员筛选网络。
周天佑利用其慈善家的人设和广泛的人脉,经常能“无意间”
接触到一些非核心、但极具拼图价值的内部信息(例如某政策制定的争论焦点、某次重要会议的非正式基调、某些关键岗位人选的潜在动向),这些信息经过他的“提炼”
后,总能通过特定渠道,及时地出现在境外某些机构的分析报告里。
他就像一只精心织网的蜘蛛,用金色的慈善丝线,编织着一个服务于外部势力的情报与影响力网络。
他从不直接窃密,他只是“乐于助人”
地搭建平台,“热心公益”
地牵线搭桥,“无意中”
听闻并“感慨”
一些事情。
他的危害,不在于单次信息的价值,而在于其长期、系统性地为外部势力渗透和影响国内舆论、学术乃至政治生态,提供了关键的节点和通道。
针对周天佑的调查,早已在“锄奸令”
颁布前就已秘密启动,但进展缓慢。
他极其狡猾,从不使用常规的电子设备进行敏感通讯,重要的信息传递往往依靠单线联系、死信箱,甚至利用基金会海外项目的掩护,在境外进行面对面交接。
他的资金流向经过全球顶尖会计师和律师团队的精心设计,表面合规,难以直接抓住把柄。
“他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