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位于太平洋上的数座“定风”
阵列开始工作,通过精确的能量投放,在台风外围制造了一个微弱但持续的高压脊。
如同无形的手掌轻轻一推,台风的路径在距离海岸线数百公里处生了肉眼可见的偏转,最终沿着一条影响较小的路径北上,并在过程中被持续注入的干冷空气削弱为强热带风暴,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生命财产损失。
东亚某着名地震带上,传感器网络监测到地壳应力正在危险地积聚,模拟预测短期内生7级以上强震的概率高达85。
“锁龙”
系统被授权启动。
通过预设的深井网络,向断层带注入了大量特制的、能降低摩擦系数的纳米流体。
同时,特定频率的深部共振波被施加,如同轻柔地按摩地壳。
在接下来的两周内,该区域生了上千次小于3级的微型地震,而预测中的强震并未生。
积聚的能量被安全、缓慢地释放。
一场可能造成数十万人伤亡的灾难,消弭于无形。
广袤的西北干旱区,一场期待已久的春雨迟迟不至,春播面临严重威胁。
“息壤”
中心协调调动了区域的“定风”
与“凝雨”
系统。
引导来自孟加拉湾的微弱水汽向北深入内陆,并在预定区域上空,通过无人机播撒凝结核。
几个小时后,久违的甘霖精准地降落在干渴的土地上,雨量适中,分布均匀。
这场“及时雨”
拯救了数百万亩农田,确保了粮食安全。
“息壤”
系统展现出的、近乎神明般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引了剧烈的震撼与争论。
台风、暴雨、洪水、干旱、大地震……这些曾经无法抗拒、动辄夺走无数生命和财富的自然巨力,如今变成了可以预测、引导甚至化解的“可控变量”
。
人类的生存安全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全球变暖?可以通过调整洋流和大气环流来平衡热量分布。
极端天气频?可以将其“疏导”
至影响较小的区域或提前削弱。
理论上,“息壤”
系统具备了将全球气候稳定在“理想状态”
的能力。
精准的降雨可以滋养干旱的农田,而不必担心洪涝;引导的风可以向缺电地区输送稳定的风能;对地质活动的理解可以更安全地开地热资源。
强行改变亿万年来形成的自然规律,如同拨动一个极其复杂的钟表内部齿轮,其连锁反应和长期生态影响难以完全预测。
一场被引导走的台风,可能导致另一片海域生态系统失去必要的营养补给;一次人工增雨,可能影响下游区域的云系展和降雨模式。
掌控“息壤”
系统,意味着掌握了影响全球气候、甚至制造“定制化天灾”
的能力。
这比任何核武器都更具战略威慑力。
如何防止这项技术被用于地缘政治博弈、经济胁迫甚至战争?国际监督和使用准则的建立迫在眉睫,却又困难重重。
人类在“息壤”
营造的、日益“舒适”
和“稳定”
的环境中生存,其适应自然突变和环境压力的能力是否会退化?一旦系统因不可抗力(如强太阳风暴、陨石撞击)或人为破坏而失效,文明是否将面临瞬间崩溃的风险?
“人定胜天”
的古老梦想成真,但人类是否真的具备了扮演“上帝”
角色的智慧与德行?干预自然的边界在哪里?为了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有权改变影响少数人区域的天气?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环境正义和代际伦理。
“息壤”
主控塔,顶层观景台。
张诚与禹清河俯瞰着脚下这片被科技力量彻底改变的沙漠绿洲,更远处,是依旧广袤但已不再令人绝望的沙海。
“我们为地球披上了一件可控的‘外衣’,”
禹清河感慨道,“但这件外衣是保护,也是束缚。
我们需要时刻警惕,不能让它变成文明的‘襁褓’。”
张诚的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线,那里,“建木”
太空电梯的基座在视野尽头若隐若现。
“禹老,您认为,‘息壤’系统的终极测试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