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转,2o32年的春天悄然而至,曾被视为生命禁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此刻却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如同从科幻电影中走出的银灰色建筑群。
建筑群中央,是一座高达千米、顶端呈多面晶锥体的巨塔,塔身遍布着难以理解的复杂纹路和能量导管,在烈日下反射着冷冽的光芒。
这便是“共工计划”
环境控制分支的核心——“息壤”
全球环境调控中心的主控塔。
围绕其周围的,是无数规模稍小、功能各异的辅助塔楼和能量聚焦阵列,共同构成了一张覆盖范围惊人的无形网络。
与“盘古”
的能量创造、“羲和”
的信息连接、“灵境”
的意识探索不同,“息壤”
中心的目标,是直接干预和重塑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宏大的系统——地球环境本身。
其雄心,已不再是“女娲”
对个体生命的延续,亦非“后稷”
对局部土地的改造,而是要实现对全球气候、地质活动等宏观自然过程的“可预测、可引导、可优化”
。
张诚与“息壤”
计划总负责人,一位气质沉静如水、目光却仿佛能洞悉大气环流与地脉运行的老者——禹清河院士,正站在主控塔顶层的环形观察厅内。
脚下是延伸至天际的银色建筑群,头顶是通过特殊力场维持的、清澈如洗的蓝天,与记忆中风沙肆虐的景象判若两地。
“最后一次全系统联动调试完成,能量通路稳定率99999,‘伏羲’环境模型同步率1oo。”
禹清河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执掌乾坤的自信。
他指向观察厅中央那巨大的、实时演化着全球风云变幻、洋流运动、地壳应力分布的全息地球模型。
“我们并非要‘征服’自然,”
禹清河阐述着“息壤”
的核心理念,“而是要以更高的效率和更深远的目光,去理解、引导并优化地球系统的能量与物质循环,使其更适宜文明的长期存续与展。”
“息壤”
系统的技术基石,是多项尖端科技的集大成:
能源核心:由地底深处埋设的小型化“盘古”
聚变堆提供近乎无限的能量。
控制大脑:“伏羲”
以其越想象的算力,运行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流体-岩石圈-生物圈耦合精细模型”
,能够近乎实时地模拟和预测全球范围内的天气系统、洋流变化、乃至地壳板块的微小应力积累。
执行单元:
“定风”
高空气流引导阵列:分布于全球关键节点(如沙漠、高原、海岸线)的塔楼,通过释放特定频率和能量的微波或激光,精准加热或冷却局部大气,从而影响气压梯度,实现对季风路径、台风走向、降雨分布的引导。
“凝雨”
人工降水增强系统:结合“定风”
阵列对气流的调度,通过无人机群向云层播撒环保型、可精准调控冰晶形成的“凝结核”
,实现“指哪打哪”
的精准人工增雨(或减雨)。
“锁龙”
地质应力缓释装置:通过深井向活跃断层带注入特殊润滑流体,或利用共振技术提前释放积聚的应变能,如同为地壳装上“缓冲阀”
,将可能引大地震的能量以无数微小的、无害的方式逐步释放。
“驭海”
洋流与海浪调控网络:在关键海峡和海床部署的能量生器,通过制造特定频率的波动,对洋流度和方向进行微调,影响区域气候,并能有效抑制破坏性巨浪的形成。
“补天”
臭氧层与大气成分修复单元:利用特定波长的能量束分解有害气体,或释放有益气溶胶,修复臭氧空洞,稳定大气成分。
“我们手中的,不再是祈求风调雨顺的香火,而是调节天地韵律的权柄。”
禹清河总结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息壤”
系统的威力,很快在几次重大事件中得到检验。
一场原本可能正面袭击东南沿海某人口稠密、经济达区域的强台风“风神”
,在“伏羲”
提前72小时预警其路径和强度后,“息壤”
中心启动了预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