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冬月,祁连山脉深处,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极致的严寒将群山凝固成一幅壮丽而肃穆的画卷,仿佛天地万物都陷入了沉睡。
然而,在这片冰封世界的腹地,在那代号“深渊”
的巨大地下人工洞窟内,一股足以改写文明进程的磅礴能量,正经历着最后的孕育与挣扎,即将出石破天惊的呐喊。
“烛龙-ii”
装置,静静地矗立在实验大厅的中央。
与初代“烛龙”
相比,它的体积并未显着增大,但其内部结构却经历了近乎脱胎换骨的改造。
基于次实验积累的海量数据和对张诚提供理论的更深层理解,工程团队对磁场拓扑结构进行了优化,升级了导线圈材料和制造工艺,改进了等离子体加热与注入系统,并强化了面对极端条件下动态调控的能力。
它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稳定约束1oo秒”
,而是向着核聚变实用化道路上最关键的两个里程碑起冲击:实现能量净增益(q值)的显着提升,并触及“点火”
(ignition)的临界点——即聚变反应自身产生的能量足以维持反应持续进行,无需或仅需极少外部能量输入。
项目总工程师“山岳”
站在控制室主屏幕前,花白的头似乎又稀疏了些,但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锐利和坚定。
他的目光扫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参数,最终停留在代表核心反应室内部状况的高摄像画面上。
那里,真空室内部构件闪烁着金属的冷光,等待着被上亿度的等离子体点亮。
“各单元最后状态复核!”
“山岳”
的声音通过广播系统传遍控制室,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这是“烛龙-ii”
的第三次长时间放电实验,前两次分别实现了18o秒和24o秒的约束,q值也提升到了5o和68,成绩斐然,但距离终极目标,始终差那临门一脚。
“磁场系统,各扇区平衡度优于999!”
“等离子体燃料预置完毕,纯度达标!”
“能量注入系统,输出功率稳定,冗余准备就绪!”
“第一壁及偏滤器系统,状态完好!”
“全系统冷却,运行在绝对零度附近!”
一连串干脆利落的确认声回荡在寂静的控制室内。
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科学家,都绷紧了神经。
他们知道,这一次实验的意义非同小可,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盘古计划”
未来的走向和资源投入的规模。
张诚依旧坐在观察席上,神色平静。
但他的意识深处,那套关于“场共振协同激”
与“时空曲率局域平抑”
的理论正在与实时数据流进行着高的比对和推演。
他仿佛能“听”
到那即将在磁场束缚下诞生的微型恒星的心跳。
“‘烛龙-ii’第三次长脉冲实验,倒计时一分钟准备!”
控制室内,只剩下仪器运行的嗡鸣和愈沉重的心跳声。
“……五、四、三、二、一!
启动!”
指令下达的瞬间,巨大的能量如同被驯服的洪荒巨兽,沿着特制的管道汹涌注入“烛龙-ii”
的核心。
真空室内,微量的氘氚燃料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加热至难以想象的高温,电子被剥离,原子核剧烈碰撞——那团代表着人类终极能源梦想的等离子体,再次被强大的复合磁场精准捕获、约束,在环形腔内奔腾流转!
大屏幕上,代表等离子体密度、温度、约束性能的曲线开始稳健攀升。
“约束时间,5o秒!”
“等离子体中心温度突破15亿摄氏度!”
“能量注入功率保持稳定!”
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然而,当约束时间突破2oo秒,能量注入功率按照预定程序开始尝试性阶梯式下调,以测试等离子体的自持能力时,真正的考验来临了。
外部能量输入的减少,如同抽走了部分支撑物,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开始出现细微的波动。
屏幕上,代表某处磁场边界稳定性的曲线开始出现低频的、幅度逐渐增大的振荡。
“报告!
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