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仲夏时节,古都西安在厚重历史的沉淀中,正经历着一场面向无垠星海的、革命性的跃迁。
“羲和计划”
基地,这座深植于华夏文明沃土、却凝视着宇宙最深奥秘密的科研尖峰,迎来了它自“天枢星”
成功射后,最为辉煌的时刻。
基地指挥中心内,气氛庄重而炽热。
巨大的环形主屏幕上,不再是单一的卫星轨道图或地面站数据,而是一幅动态的、覆盖整个东亚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复杂网络拓扑图。
三颗“天枢”
级量子通信卫星,如同三枚精准的棋子在近地轨道上构成稳定的等边三角,它们之间由无形的、基于“量子时空纤维纠缠”
理论构建的链路紧密相连。
而在这三角星阵之下,遍布全国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的数十座量子地面中继站、接收站,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深扎入国土,与天上的“星”
交相辉映。
“报告!
‘天权’地面站与‘天枢三星’纠缠同步率稳定在992!”
“报告!
‘南海’移动平台与‘玉衡’星链路建立,误码率低于十的负十二次方!”
“报告!
核心网络路由协议自洽性验证通过,冗余路径切换测试成功!”
一连串清晰有力的汇报声,宣告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已然成型——全球个“初级量子互联网”
试验网。
项目总负责人“北辰”
院士,站在指挥席前,尽管努力保持着平素的沉稳,但微微颤抖的手指和眼底闪烁的泪光,暴露了他内心的澎湃激荡。
为了这一天,他和他的团队,在张诚带来的颠覆性理论指引下,攻克了无数看似不可能的工程难题,从卫星上高精度纠缠光源的稳定生成,到地面站对抗大气湍流和背景噪声的灵敏接收,再到这复杂星地一体化网络的协同控制。
“第一阶段组网……完成!”
“北辰”
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指挥中心,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沙哑,更充满了无上的自豪。
短暂的寂静后,是雷鸣般的掌声!
所有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无论年龄资历,此刻都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许多人眼中都噙满了泪水。
他们知道,自己亲手参与编织的这张“网”
,将彻底改变人类信息交互的方式。
组网成功仅仅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实战性能。
一项史无前例的测试即将展开:跨洲际、绝对安全、海量数据、实时传输。
测试的另一端,选定在地球几乎正对的南美洲国家——阿根廷。
中方援助建设的位于巴里洛切的一处高原观测站,经过紧急升级,已具备了与“天枢”
卫星星座进行量子通信的能力。
测试内容极具象征意义和实用价值:将存储于西安基地算中心、容量高达1petabyte(1oo万gb)的、包括“盘古”
计划部分非核心但极其复杂的模拟数据、“伏羲”
计划某一阶段训练模型的压缩快照、以及一部8k分辨率展示中国壮丽河山的纪录片在内的混合数据包,通过量子互联网,实时传输至阿根廷站。
指挥中心主屏幕被分割成两半,一侧显示着西安数据源的实时送状态,另一侧则通过加密的经典信道,接收着阿根廷站的接收验证画面。
“跨洲量子通信极限测试,启动!”
命令下达的瞬间,庞大的数据洪流被拆分成无数个由量子态承载的信息单元,经由西安地面站上传至最近的“天枢”
卫星。
卫星并未存储或读取这些信息(量子不可克隆原理禁止这样做),而是利用其与阿根廷站地面接收器之间建立的、远距离的量子纠缠链路,通过精妙的量子操作,使得信息在西安被“抹除”
的瞬间,在阿根廷被完美地“重构”
出来。
整个过程,理论延迟仅由光和必要的量子操作时间决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屏幕上,代表数据传输进度的光柱以前所未有的度被填满,其率让所有习惯了传统光纤信道的人都感到窒息。
而更令人震撼的是阿根廷站反馈的画面——那部8k纪录片的影像流畅无比,色彩逼真,没有丝毫卡顿或延迟,仿佛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