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步入二零一七年六月,炎黄集团总部依旧如同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球各界的目光。
在经历了与医药产业联盟的谈判破裂并成功推出直销方案后,“智慧穹顶”
迎来了一批新的、同样举足轻重的客人——来自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巨头联盟。
这一次的阵容,丝毫不逊色于此前的新能源与电池联盟。
华为的余承东、小米的雷军、oppo的陈明永、vivo的沈炜、荣耀的赵明等,这些在中国乃至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叱咤风云的掌舵人,几乎是联袂而至。
他们的目标高度一致——获得“破晓”
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先、稳定供应。
会议室内的气氛,相较于之前与医药联盟的剑拔弩张,显得更为务实和急切。
这些从激烈市场竞争中拼杀出来的企业家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技术代差意味着什么。
“梁总,王主席,”
华为的余承东率先开口,语气直接而有力,“‘破晓’电池的参数已经无需赘言。
它对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智能穿戴、乃至未来的arvr设备,意味着一次彻底的革命。
续航焦虑将成为历史,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将被重新定义。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采购,而是深度的、战略级的捆绑合作。”
小米的雷君扶了扶眼镜,补充道:“没错。
我们几家,”
他指了指在座的各位同行,“虽然在国内市场是竞争对手,但在面对这种能够提升整个行业天花板的核心技术时,我们的立场是一致的。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稳定、公平的供应体系,确保‘破晓’电池能够最快、最好地赋能于我们的产品,让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更加不可撼动。”
oppo的陈明永和vivo的沈炜也纷纷表态,强调合作共赢的意愿,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于供应量和价格的担忧。
面对这群精明且极具分量的合作伙伴,集团ceo梁稳和董事局轮值主席王振华深知,必须拿出一个既能满足集团利益,又能让这些产业巨头接受,并且能维持市场健康竞争格局的方案。
接下来的时间,磋商在紧张而密集的节奏中进行。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供应优先级与配额:各大厂商都希望获得最大化的优先供应权,尤其是在产能爬升的初期。
如何分配有限的初期产能,成为一个难题。
价格体系:“破晓”
电池的成本虽远低于传统高端锂电池,但其性能也是碾压级的。
制定一个既能体现技术价值、又能被消费电子产品成本结构所接受,同时还能确保炎黄集团合理利润的价格,需要精密的测算。
技术适配与定制:消费电子产品对电池的形态、尺寸、充电协议兼容性等有各自的要求。
是提供标准电芯,还是支持一定程度的定制化开?
排他性与合作深度:是否有必要与某一家或几家建立排他性合作?还是坚持开放供应?合作是停留在简单的买卖关系,还是涉及更深入的技术预研和联合创新?
梁稳展现了其卓越的商业谈判能力和战略视野,王振华则从资本和战略协同角度把控方向。
双方团队就每一个细节进行了反复拉锯。
第一天,主要是各方陈述诉求,了解彼此底线,气氛相对克制但暗流涌动。
第二天,进入实质性条款讨论,关于价格和配额的争论尤为激烈,一度陷入僵局。
梁稳适时提出引入“综合考评体系”
来动态分配配额,而非固定比例,打破了僵局。
第三天,围绕技术合作、保密条款、长期协议等细节进行最终打磨。
最终,在第三天的深夜,一份涵盖了主要共识的《消费电子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草案终于摆在了各方面前。
当这份凝结了三天智慧和博弈的协议草案送到张诚的案头时,他正在“创世”
实验室里与团队攻克“伏羲计划”
中一个关于神经网络稀疏化的难题。
他暂时放下手中的公式,仔细审阅了协议的核心条款。
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1合作模式:建立“破晓-智联”
战略联盟
炎黄集团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