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天空呈现出一种难得的高远湛蓝,仿佛是为了迎接这场举世瞩目的学术盛会而特意擦拭过。
国家会议中心周围,早已实施了最高级别的安保,红旗飘扬,身着正装或民族服饰的礼仪人员静立两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激动的气氛。
从清晨开始,一辆辆悬挂着特殊通行证的车辆便络绎不绝地驶入指定区域。
车门打开,下来的是一位位平时只出现在顶级期刊编委名单或教科书扉页上的身影。
白苍苍、步履蹒跚却目光锐利的学术耆宿;正值壮年、意气风的中坚力量;还有那些怀着朝圣般心情、难掩激动的年轻面孔。
他们来自普林斯顿、剑桥、巴黎高师、麻省理工、斯坦福、东京大学……几乎囊括了全球数学界及相关交叉领域的所有顶尖智慧。
各种语言在入口处低声交汇,但所有人的目光中都带着相同的期待与敬意。
记者区的长枪短炮早已严阵以待,记录着这历史性的一刻。
这并非普通的学术会议,这是一场为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为人类智慧巅峰的征服者,举行的加冕礼,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集结号。
会场内,巨大的环形主会场座无虚席,灯光璀璨。
主席台背景是深邃的蓝色,上面用中英文清晰地印着会议主题:“后千禧时代的数学与交叉科学前沿”
。
一种肃穆而热切的气氛在空气中酝酿。
会议议程经过精心安排,前半段是几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包括iu的主席和克雷数学研究所的代表,对张诚解决的六大千禧难题的划时代意义进行阐述与致敬。
他们的言充满激情,极尽赞誉之词,台下掌声雷动。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高潮,是那个人的出现。
当主持人用带着激动颤音的声音宣布“下面,有请张诚教授做大会主旨报告”
时,整个会场瞬间陷入了绝对的寂静,连呼吸声都仿佛被刻意压低了。
所有的灯光聚焦在演讲台。
侧门打开,一个身影缓步走出。
依旧是简单的深色西装,身形挺拔,已然有一米八的身高让他显得沉稳而可靠。
他的面容依旧年轻,甚至带着些许未完全褪去的青涩,但那双眼睛,平静、深邃,如同容纳了星海的夜空,扫过台下时,没有任何波澜,却让每一位与之对视的学者都感到一种无形的、源于智慧高度的压力。
他没有携带任何讲稿,也没有使用花哨的幻灯片。
他走到台前,微微向台下颔致意,然后便直接开始了他的讲述。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的每一个角落,平稳,清晰,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
他讲述的内容,并非重复那两篇论文的细节,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阐述了他所创立的“历史层积动力学”
框架的核心思想,以及它在连接不同数学领域、乃至展望与其他基础科学交叉融合时的巨大潜力。
他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语言,只是用最简洁、最本质的逻辑,勾勒出一幅宏大而迷人的未来知识图景。
他谈论数学作为“基础语言”
的重要性,也谈及了物理、信息、材料等学科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挑战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整个会场,数千名全球顶尖的智者,如同最虔诚的学生,凝神倾听。
时而有人因领悟到某个精妙之处而眼神亮,时而有人因听到一个大胆的跨学科构想而陷入沉思。
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提前离席。
时间在思维的激荡中仿佛失去了意义。
当他用一句“未来的道路,需要更多的好奇心、勇气与协作”
作为结束语,并再次微微欠身时,会场在经历了短暂的、如同真空般的寂静后,爆出了雷鸣般持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不仅仅是为了他已然取得的、前无古人的成就,更是为了他所展现出的、越年龄的深邃视野,以及那份敢于定义未来方向的磅礴气魄。
会议的压轴环节,是两项重要的仪式。
先,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亲自上台,在全场嘉宾的见证下,庄重宣布:“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全体院士投票通过,并报请国家批准,我们荣幸地宣布,授予张诚同志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
会场再次响起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