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见证过他如何一次次踏入这间书房,又一次次带着震惊世界的成果走出。
他们深知他的节奏,他的习惯,他的极限,以及他那份越常人的专注与毅力。
对他们而言,张诚的再次闭关,并非什么值得紧张的大事,而是如同季节轮转一般自然的过程。
他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过程尽可能平稳、高效地运行下去。
书房内,时间再次以思维的密度为单位进行计量。
张诚面对的bsd猜想,是数论与算术几何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它试图揭示椭圆曲线(一种特殊的代数曲线)的算术性质(如有理点群的结构)与其对应的l函数在中心点处的解析行为(阶数)之间的深刻联系。
这看似抽象的表述,背后却关乎着整数方程的古老谜题,是连接离散与连续、代数与分析的宏伟桥梁。
他的工作台上,堆满了关于模形式、伽罗瓦表示、岩泽理论、p进l函数等的专着与论文。
白板上,开始被复杂的代数符号、奇异的积分表达式和试图连接不同数学世界的草图所占据。
他尝试将“历史层积动力学”
的哲学思想,引入到这个与霍奇猜想风格迥异的领域。
他思考着,椭圆曲线的“算术历史”
——比如它如何通过模曲线参数化,或者其在各种素数基底上的约化行为——是否也能以一种“层积”
的方式,编码在其l函数的解析性质之中?那个神秘的bsd猜想公式,是否就是这种“算术层积历史”
与其整体算术结构之间的一种精确的、必然的对应关系?
这需要他将之前应用于几何对象的“层积”
概念,进行一场深刻的“算术化”
变革。
他需要构建“算术层积空间”
,定义“算术层积动机”
,并找到它与经典l函数理论的核心对象——如“自守形式”
和“伽罗瓦表示”
——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异常艰难。
数论的抽象与诡谲,有时更甚于几何。
他常常在面对一个看似清晰的思路时,突然遭遇来自数论本身深刻性质的、意想不到的反例或障碍。
进展并非一帆风顺,时有反复,时有停滞。
但他心无旁骛,如同一位最有耐心的猎人,在广袤而复杂的数学地形中,一步步地铺设道路,设置路标,排除陷阱。
他的身影在书桌前、白板前、堆满草稿纸的地板之间移动,构成了这间书房内唯一动态的风景。
窗外,季节悄然更替。
春日的嫩绿变为盛夏的浓荫,又染上秋日的金黄,最终在呼啸的北风中褪去繁华,披上冬日的银装。
庭院里的花草荣了又枯,天空的云朵聚了又散。
而书房内的灯光,却如同北极星般恒定,在每一个深夜坚定地亮着,记录着思维永不间断的跋涉。
在这悄然流逝的时光中,张诚的身体也在默默生长。
当2o12年的初春再次来临时,他已悄然迈入了十七岁的门槛。
偶尔他因极度的疲惫走到窗边远眺时,映在玻璃上的,已然是一个身高接近一米八、肩膀宽阔、身形挺拔的年轻男子轮廓。
虽然面容依旧带着少年的清俊,但那双深邃的眼眸和周身散出的、经过无数顶级智力较量淬炼出的沉静气场,让他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成熟。
在此期间,他与外界的联系降到了最低点。
除了极少数的、极其简短的与家人报平安的电话(通话内容通常只有“我很好,研究顺利,你们保重”
这类核心信息),他再未与任何人有过交集。
所有事务,无论巨细,全部由三位助理负责解决。
而关于“汇报”
一事,还曾有过一个小插曲。
那是在研究开始后约莫半年的时候,赵伟接到一个比较重要项目的请求。
他掂量了一番,觉得或许需要让张诚知晓一下,便像往常一样,选择了一个看似合适的时机,进入书房汇报。
当时张诚正站在白板前,对着一组关于“海克代数(heckea1bra)作用在模形式空间”
的表达式陷入深沉的思考,似乎正处在某个关键灵感酝酿的临界点。
赵伟刚开口说了句“张教授,有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