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下午的航班,将张诚从弥漫着年节烟火气的西北省城,带回了清冷而肃穆的北京。
当车辆驶入京郊基地,那栋熟悉的别墅在冬日疏朗的林木间显现轮廓时,他心中那根属于研究者的弦,便已悄然绷紧,进入临战状态。
没有多余的寒暄,甚至没有在意李静特意准备的、符合他叮嘱的清淡晚餐是否比往常更加精致,他只是简单地对迎上来的三位助理点了点头,说了一句“我回书房了”
,便提着极其简便的行李,径直踏上了通往二楼的楼梯。
他的步伐沉稳而迅,仿佛在外逡巡的猎豹终于回归了自己的领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
书房的门在他身后轻轻合拢,出沉闷而确凿的一声响,如同一个仪式,将内外两个世界彻底隔绝。
门外,是依旧残留着些许年节松弛感的日常;门内,是绝对理性、高度专注的思维圣殿,不容丝毫杂音侵扰。
他站在书房中央,目光如同最精密的雷达,快扫过这个离开了数日的空间。
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离开前凝思的气息,那块巨大的白板光洁如新,等待着被赋予新的意义。
窗外,暮色渐沉,远山如黛,但他视若无睹。
他的全部感官,已向内收敛,聚焦于那片名为“霍奇猜想”
的、浩瀚而抽象的数学玄海。
他没有立刻开始疾风暴雨式的推演,而是先让自己沉静下来,如同一位即将深入未知海域的航海家,在启航前最后一次审视海图与罗盘。
他闭上眼,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年前关于霍奇猜想的研究脉络。
那些基于“历史层积动力学”
哲学内核的宏大构想——将射影代数簇视为“几何历史”
层积演化的结果,将霍奇猜想诠释为这种“层积历史”
在其上同调结构上留下的、可由代数子簇(基本“砖石”
)解读的“烙印”
——此刻再次变得鲜活而有力。
春节几日的家庭生活,并非思维的中断,而是一次深度的“缓存清理”
与“背景重构”
。
远离了数学符号的直接冲击,反而让这些核心思想在潜意识中沉淀、酵,此刻回归,竟显得愈清晰和坚定。
他意识到,之前的方向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套宏大的哲学构想,转化为一套精确、严密、且能经得起最苛刻逻辑检验的数学机器。
他睁开眼,走到书桌前,拿起一叠全新的稿纸,开始快书写,梳理出接下来攻坚的核心脉络:
先是精确定义“几何层积空间”
(otricstratifiedspace,gss),这是基石。
他需要越传统流形或概形的范畴,构建一个能够容纳“代数簇生成历史”
的、具有内在层次和演化结构的数学对象。
这可能需要引入导出代数几何中的导出栈(derivedstack)概念,以其强大的包容性来刻画复杂的极限行为和层积关系。
其次是构建“层积动力学”
(stratifieddynaics)框架,需要形式化地描述代数簇在gss中的“演化”
或“生成”
过程。
这并非物理动力学,而是一种描述几何结构如何通过一系列“基本操作”
(如平滑族、退化、奇点消解、嵌入等)构建起来的“组合-几何”
规则。
他设想利用形变理论和模空间的框架,定义一组“生成算子”
或“层积路径”
,使得任何射影代数簇都可以表示为某个“简单初始对象”
在gss中沿某条“路径”
演化的结果。
最后是建立“层积上同调”
(stratifiedhoo1ogy)理论,这是连接“历史”
与“结构”
的关键桥梁。
目标是在gss上定义一种新的上同调理论,使其能够捕捉“层积历史”
的信息。
这个新上同调群需要与经典的德拉姆上同调、层上同调建立某种“比较映射”
或“遗忘映射”
,并且要能够自然地分离出那些由“代数层积元件”
(即代数子簇)贡献的部分——这正好应对霍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