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奇类识别”
:需要严格证明,在“层积动机”
的框架下,一个上同调类属于霍奇类(即(p,p)型且有理系数),当且仅当它可以被某个(从而所有)“纯代数层积历史”
所生成。
这是整个证明的最终目标,是将新框架与霍奇猜想原问题连接起来的最后一座桥梁。
张诚的笔尖在稿纸上快移动,进行着一系列极其繁复的、涉及大量交换图追踪和同调代数技巧的推导。
他需要控制各种“层积操作”
对“层积动机”
的影响,分析“形变万有覆叠空间”
的拓扑如何约束这些操作,并最终将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凝聚成那个简洁而深刻的“当且仅当”
。
汗水偶尔会从他的额角渗出,但他浑然不觉。
书房里的空调维持着恒定的舒适温度,但他大脑的运算所带来的内在热量,似乎远物理环境的调节能力。
他的全部心神,都凝聚在那几条关键的逻辑链条上,反复推敲,寻找着可能存在的、哪怕最细微的裂缝或循环论证的可能性。
窗外,午后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蝉鸣声嘶力竭。
而在书房内,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那无声却磅礴如海啸般的思维浪潮在奔涌。
盛夏的喧嚣与书房内的极静,构成了动与静的两个极端。
张诚知道,他已经无限接近于目标。
那困扰了数学界半个多世纪的谜题核心,此刻仿佛一颗被层层包裹的钻石,已然被他剥离了绝大部分的外壳,露出了其最内在、最璀璨的结构轮廓。
只剩下最后,也是最坚韧的一层薄纱,需要他用最精准的数学工具,去轻轻揭开。
在这看似平常的夏日午后,一场即将可能改变代数几何图景的智力风暴,正在这间静谧的书房内,于无声处,酝酿到了最关键的临界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