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余温尚存,人民大会堂内的掌声与荣耀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那张象征着薪火相传的合影也已然通过媒体传遍大江南北,引了无数的赞叹与深思。
然而,对于身处这场荣光风暴中心的张诚而言,这一切都如同掠过山巅的浮云,虽曾映照其身,却未曾片刻滞留其心。
颁奖典礼结束后的当天下午,他便在赵伟的陪同下,悄然离开了那片喧嚣的场地,返回了京郊那栋静谧的别墅。
没有庆功宴,没有媒体访谈,甚至没有给自己预留半天的时间去消化那份属于国家最高科技荣誉的喜悦。
于他而言,那庄重的典礼、闪亮的奖杯、领导人的勉励、与前辈院士的交流,更像是一次必要的、富有仪式感的“充电”
与“校准”
,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肩头的责任与使命,也为他注入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回到别墅,他甚至没有过多地与李静、赵伟、陈刚谈及大会的盛况,只是简单地将那尊沉甸甸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奖杯和证书交给赵伟,同时让赵伟将奖金存到他的账号里,便如同一位刚刚结束短暂休整的士兵,毫不犹豫地再次踏入了他的主战场——二楼书房。
书房内,一切依旧。
那块巨大的白板上,关于霍奇猜想的初步思路和待探索的问题清单依然静静地等待着主人的回归。
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墨水混合的、独属于思考者的气息。
窗外,一月的北京正值隆冬,庭院里积雪未融,枝桠枯寂,天空是一种冷冷的铅灰色,与室内恒定的温暖与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诚脱下西装外套,换回那身舒适的家居服,径直走到白板前。
他的目光迅扫过上面的内容,之前因参加颁奖而短暂中断的思维链条,几乎在瞬间便重新连接、激活。
大会的荣光被迅封存于记忆的某个角落,他的全部心神,如同经过精密校准的透镜,再次聚焦于那个名为“霍奇猜想”
的、深邃而迷人的数学宇宙。
距离春节已不到一个月,外面的世界开始隐约浮现出年关将近的独特节奏与氛围。
但在张诚的书房里,时间依然以其固有的、服务于研究的密度和节奏流淌着。
他深知,对霍奇猜想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更为深入、也更为关键的阶段。
基于之前将“历史层积动力学”
思想与霍奇猜想核心诉求相融合的宏观构想,他开始了更加具体和艰巨的“桥梁搭建”
工作。
这需要他将那个富有哲学意味的直觉,转化为一套严格、自洽且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1、他的工作主要围绕几个核心方向展开:
“几何层积空间”
的精确定义,这是整个新框架的基石。
他需要为“一个代数簇的生成历史”
找到一个合适的、可操作的数学载体。
他深入研读了模空间理论和形变理论,试图理解代数簇如何随着参数变化,以及所有同类簇构成的空间本身具有何种几何结构。
他设想,这个“层积空间”
或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流形,而可能是一种更一般的、允许奇异性和层次化结构的几何对象,可能需要用到栈(stack)或导出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来描述。
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推导各种可能的定义方式,比较其优劣,确保其既能容纳丰富的“历史”
信息,又能与经典的上同调理论建立联系。
2、“层积动力学”
的数学表述,如何描述代数簇在“层积空间”
中的“演化规律”
?这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动力学,而是一种描述几何结构如何从简单到复杂“生成”
的内在逻辑。
他借鉴了动机(otivetg)中的思想,尝试定义一种“层积算子”
或“生成映射”
,来刻画从一个简单的“几何种子”
通过一系列“操作”
(如爆破、嵌入、相交)逐步构建出复杂簇的过程。
这个过程极其抽象,他常常需要创造新的符号和术语来表述这些前所未有的概念。
3、“历史烙印”
与霍奇类的对应:这是证明的关键。
他需要严格证明,在“几何层积空间”
中,一个代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