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当主持人念出“张诚”
这个名字时,会场内的掌声瞬间达到了顶点,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整个报告厅,其中夹杂着年轻学子的欢呼声,气氛热烈无比。
张诚从座位上起身,他今天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色西装,表情依旧平静,步伐沉稳地走上舞台。
与两位华罗庚奖得主的银苍苍形成鲜明对比,他年轻的面庞在璀璨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预示着中国数学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颁奖嘉宾将刻有他名字的陈省身数学奖奖章和证书郑重地交到他手中。
他微微躬身致谢,没有过多的表情,但眼神中透着一份对奖项本身的尊重。
颁奖仪式结束后,是安排的媒体拍照和自由交流时间。
令人动容的一幕生了。
张诚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领奖后便即刻离开。
他手里拿着奖章和证书,主动朝着正在台下接受众人祝贺的张恭庆和李邦河两位院士走去。
看到张诚过来,围在两位老院士身边的人群自动让开了一条通道。
两位老院士也停止了与其他人的寒暄,将目光投向这位走向他们的年轻同行,脸上露出了真诚而欣慰的笑容。
张诚走到两位老人面前,先向两位深深地鞠了一躬,态度谦逊而诚恳。
“张院士,李院士,”
他的声音清晰而尊重,“恭喜二位获得华罗庚数学奖。
二位的着作和研究成果,是我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考,受益匪浅。”
这话并非客套。
在张诚早期广泛涉猎各个数学分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张恭庆院士在非线性分析方面的经典着作,李邦河院士在微分拓扑领域的深刻洞见,都曾给他带来过启。
尽管他后来的研究路径已经远远出了这些传统领域,但他深知这些前辈的工作是构筑中国数学大厦不可或缺的基石。
张恭庆院士笑着伸出手,紧紧握住张诚的手,眼中满是激赏:“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张诚教授,应该是我们恭喜你才对!
你取得的成就,是我们这些老家伙想都不敢想的!
你为中国数学争了光,为我们这些数学人提了气!
看到你,我们就看到了中国数学乃至人类文明更加辉煌的未来!”
李邦河院士也用力地点着头,他话语不多,但语气充满力量:“了不起!
真正了不起!
你的‘历史层积动力学’,我仔细研读过,虽然很多地方已经跟不上你的思维了,但那种宏大的框架和深刻的直觉,令人叹为观止。
数学的未来,需要你这样的开拓者。”
张诚认真地聆听着两位长者的赞誉,脸上没有丝毫骄矜之色,反而更加谦逊:“二位院士过奖了。
数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长跑,我只是刚刚跑了一小段。
前辈们筚路蓝缕,开辟道路,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这份功劳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他随后与两位院士就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他询问张恭庆院士关于某些非线性方程现代展的看法,与李邦河院士探讨了微分拓扑中一些经典问题在“层积”
视角下可能的新诠释。
他的问题切中要害,显示出对传统领域的深刻理解,而两位老院士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这场交流,不像是对偶像的追捧,更像是跨越了年龄和资历的、平等而专注的学术对话。
这一幕——年仅十四岁的陈省身奖得主,与两位古稀之年的华罗庚奖得主,在一起愉快而深入地交谈——被在场的无数镜头记录下来。
一位年轻的记者激动地低声对同伴说:“看!
这就是传承!
中国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一刻同框了!”
交流的最后,在主办方和媒体的提议下,张诚与张恭庆、李邦河两位院士并肩站在一起,手持各自的奖章和证书,留下了一张极具历史意义的合影。
照片中,两位老院士笑容慈祥,目光中充满了对后辈的期许与欣慰;而张诚站在中间,身姿挺拔,神情沉稳谦逊,眼神中则是对前辈的尊重与对未来的笃定。
这张照片,随后迅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成为了本届数学年会最经典的画面,也被无数数学工作者视为中国数学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