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已然显现。
之前那堵看似坚不可摧的墙壁,终于被凿开了一道清晰的裂缝。
剩下的,便是沿着这条裂缝,用严谨的数学工具,持之以恒地挖掘、拓展,直至将其彻底贯通。
接下来的几天,张诚完全沉浸在新的研究路径中,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李静送来的餐食常常需要反复加热,赵伟和陈刚则将警戒和安静维持到了最高级别。
书房里的灯光,再次成为了别墅深夜中最恒定的光源。
就在张诚于书房内静心攻坚的同时,外界关于他荣获阿贝尔奖以及奥斯陆之行的报道和讨论,才刚刚进入高潮。
全球各大权威媒体对奥斯陆的颁奖典礼进行了全程或重点报道:
英国广播公司(bbc)以《14岁的巨人:阿贝尔奖加冕数学新皇》为题,详细报道了典礼盛况,特别是挪威国王亲自颁奖以及张诚那充满哲思的获奖感言,称其为“来自东方的理性之光”
。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在科技版块头条刊登长篇报道,聚焦于张诚的“历史层积动力学”
对多个领域的颠覆性影响,并采访了多位美国顶尖数学家,他们无一例外地表达了极高的赞誉和对其未来研究的期待。
《自然》与《科学》杂志不仅报道了颁奖消息,还配了深度评论文章,探讨张诚的崛起对全球科学格局、尤其是对基础科学研究激励模式的潜在影响。
中国官方媒体更是进行了饱和式宣传。
《新闻联播》再次重点报道,强调了这是中国科学家获得的又一世界顶级大奖;《人民日报》表社论,将张诚的成功与国家的创新驱动展战略紧密联系;新华社则推出了包括典礼视频、获奖感言全文、专家解读在内的多媒体专题。
然而,与媒体相对严肃的报道相比,网络世界,尤其是中文互联网,则再次陷入了一场以“张诚”
和“阿贝尔奖”
为素材的、盛大的幽默吐槽狂欢。
经历了最初的震撼后,网民们如今已经能用一种更加“平常心”
甚至“段子手”
的心态来看待这位不断创造奇迹的少年。
贴吧热帖:《理性分析,诚哥这次去挪威领奖,是不是就像咱们下楼取个快递?》
热评1:“快递员(挪威国王):您好,您的阿贝尔奖到了,请签收。
诚哥:嗯,放那儿吧。
(继续盯白板)”
热评2:“我怀疑诚哥的日程表是这样的:周一至周五,攻克千禧难题;周六,顺手拿个国际大奖;周日,休息(可能顺便创立个新理论)。”
热评3:“以前觉得学霸的世界我不懂,现在觉得诚哥的世界,连学霸都不懂。”
微博热门话题:张诚阿贝尔奖下面充满了各种梗图和金句:
一张张诚在颁奖典礼上面无表情的截图,配文:“哦,又一个奖,麻烦帮我收一下,我pnp还没证完。”
一张世界地图,用红点标注了张诚已经“攻克”
或“获奖”
的地方,旁边配文:“诚哥的全球‘副本’通关进度(实时更新)。”
“听说美丽的挪威公主和诚哥聊了很久?完了,我竟然开始脑补一万字小说《冰山数学王子与他的北欧公主》……(狗头保命)”
“楼上的别瞎写!
诚哥是属于全人类……啊不,是全宇宙数学的!
女人只会影响他拔剑…啊不,是写公式的度!”
知乎热门问题:《如何评价张诚获得阿贝尔奖?》
高赞回答(匿名用户,疑似业内人士):“谢邀。
评价就是:毫无悬念,实至名归,甚至觉得奖项来得有点晚。
现在学界更关心的是他下一个目标是哪个千禧难题,以及‘历史层积动力学’还会在哪些领域开花结果。
另外,偷偷说一句,听说他回国后立刻又闭关了,据不可靠消息,pvsnp问题可能有重大进展……(匿了匿了)”
回复1:“???pvsnp?重大进展?大佬您别吓我!”
回复2:“我靠!
又来?还给不给人活路了!
我博士论文还没开题呢!”
回复3:“我已经麻木了,现在听到诚哥又有进展,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想问他缺不缺端茶倒水扫地的。”
qq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