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岁末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北京西城一栋庄严肃穆建筑会议室厚重的玻璃窗。
窗外是天低云暗的严冬景象,窗内却是灯火通明,气氛热烈而凝重。
一场规格极高、专门为一人而设的紧急磋商会议,正在这里举行。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围坐着三十六位足以在中国科技、教育界掀起波澜的人物。
与会者名单本身就彰显了此次会议的高规格:
教育部:部长、分管高教与科技的副部长。
科技部:部长、分管基础研究与重大专项的副部长。
中国科学院:院长、分管数学物理学部的副院长、数理学部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长、一位与张诚参与项目领域相关的副院长。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两位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高等研究院:孙所长。
七大重大科研项目代表:涵盖了航空动机、新型材料(某尖端材料研究所所长)、量子通信、高性能计算、核能源、航天动力、以及之前张诚早期参与过的一个生化学研究项目的主要党政负责人及技术总师。
会议由一位负责科技教育的国务委员亲自主持。
他环视全场,目光沉稳而有力,开门见山道:“同志们,今天把大家紧急请来,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对我们国家的瑰宝、年仅十四岁的张诚同志,已经取得的一系列震古烁今的学术成就,进行恰如其分的、国家层面阶段性的认定与奖励。”
他顿了顿,语气愈郑重:“张诚同志的成绩,已经不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国家软实力和基础科研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一代人的精神旗帜。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讨,拿出一个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彰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又能与张诚同志贡献相匹配的方案。”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由科技部一位副部长,会同中科院、数学会的专家,共同汇报对张诚已取得成就的系统性梳理。
巨大的投影屏幕上,逐项列出那足以令任何学者瞠目结舌的清单:
学术论文:在世界顶级期刊(《数学年刊》、《物理评论快报》、《自然》、《科学》等)上,以唯一作者身份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14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因其在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中做出决定性贡献,由相关团队主动署名表的重大应用性论文4篇。
共计18篇顶级论文,每一篇都代表着某个方向的重大突破或一个实际技术瓶颈的攻克。
当屏幕滚动展示那18篇论文的标题、期刊名称和影响力因子时,会场内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
即便是见多识广的部长、院士们,也被这种密度和质量深深震撼。
数学猜想与难题攻克:
早期成果:证明周氏猜想。
标志性突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封神之作:千禧年大奖难题(一)证明黎曼猜想。
千禧年大奖难题(二):解决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问题。
千禧年大奖难题(三):证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每念出一个名字,会场内的寂静便加深一分。
这些都是数学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无数天才终其一生都无法触碰的彼岸。
创立并不断完善“历史层积动力学”
理论学说。
汇报人特别强调,这并非解决单一问题的工具,而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强大的新范式和框架,不仅成功应用于杨-米尔斯和n-s方程这两个看似迥异的千禧难题,更在其参与的航空动机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展现出强大的问题转化与解决能力,潜力无穷。
重大工程贡献:
屏幕切换到张诚参与的七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列表。
相关项目的总师或负责人,如航空动力所的吴天阔,忍不住补充言,以极其肯定的语气描述了张诚在项目遭遇绝境时,如何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数学工具,在短时间内锁定问题核心、提出颠覆性解决方案,最终确保项目取得决定性突破的过程。
“可以说,没有张诚研究员,就没有我们‘擎天’动机的最终成功!”
吴天阔的话掷地有声,得到了其他几位项目代表的一致点头认可。
成就梳理完毕,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这份清单太过耀眼,以至于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