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的解剖图、性能曲线图以及一些鼓舞人心的标语,如“动力强军,科技报国”
、“严谨求实,协同攻坚”
等,处处透露着浓厚的工业科研氛围和使命感。
沿途遇到的所内其他研究人员,看到所长、书记等一众领导亲自陪同着一位如此年轻的陌生人,都纷纷投来惊讶和好奇的目光,低声议论着。
显然,张诚到来的消息,已经在所内小范围传开,大家都想知道,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外援”
,究竟有何等神通。
欢迎仪式在研究所一间中型会议室举行。
会议室前方悬挂着横幅——“热烈欢迎张诚研究员莅临指导‘擎天’项目攻关”
。
长条会议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水果,气氛庄重而热烈。
吴天阔所长亲自主持,他先代表动力所再次对张诚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随后,他请张诚讲话。
张诚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那饱经风霜却又充满期待的脸庞。
他没有多余的客套,开口直接切入主题,声音清晰而稳定:
“吴所长,各位专家,感谢大家的热情欢迎。”
“在过去的一周,我深入研究了吴所长提供的资料,以及相关的学术文献。
我对‘擎天’项目,特别是压气机跨音旋转失与喘振问题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也有了更深入和具体的认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愈沉稳,“我知道,这个问题困扰了大家很久,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来到这里,不是作为指导者,而是作为攻关团队的一份子。
我的任务,是与各位并肩作战,利用我所掌握的数学工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可能被忽略的线索,去构建新的分析模型。”
“接下来的时间,我需要深入各位的工作现场,了解最原始的实验数据,观摩程序模拟的过程,详细了解各位在实践中最真实的感受与困惑。
理论必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产生价值。”
“我希望我们能充分交流,坦诚沟通。
无论我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是否有用,都欢迎大家提出质疑和讨论。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推动‘擎天’项目取得突破。”
他的言,简短,务实,没有丝毫的骄矜之气,既表达了参与攻坚的决心,又摆正了自己作为团队一员、需要向实践学习的位置,同时强调了开放讨论的重要性。
这番得体而充满诚意的表态,瞬间赢得了在场所有资深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的好感。
他们原本或许还存在的一丝“天才是否难以合作”
的担忧,也减轻了不少。
欢迎仪式后,吴天阔等人坚持要先送张诚去研究所内部招待所安顿。
招待所条件虽然无法与北京的别墅相比,但干净整洁,设施齐全,并且安排了专门的安保和后勤保障人员,确保张诚在此期间的生活不受任何打扰。
安顿下来后,张诚甚至没有多做休息,便对吴天阔提出:“吴所长,如果方便的话,我想现在就去项目组的实验室和数据处理中心看看。”
吴天阔先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浓浓的赞赏和感动。
“好!
好!
张研究员真是雷厉风行!
我这就带您去!”
于是,在吴天阔和几位核心副总师的亲自陪同下,张诚直接投入了工作。
他先来到了庞大的压气机试验台架现场。
巨大的轰鸣声充斥着耳膜,复杂的管道、传感器、高数据采集设备令人眼花缭乱。
张诚并没有站在远处观望,而是走近台架,仔细观看结构,聆听现场工程师讲解试验流程、测点布置以及遇到异常时的具体表现。
他甚至会提出一些非常细节的问题,比如某个特定位置的压力脉动特征、特定转下流场显示的可视化结果等,其专注和专业的程度,完全不像一个初次接触具体航试验的“外人”
。
随后,他来到了数值模拟中心。
巨大的机房内,高性能计算机集群昼夜不停地运转,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三维流场仿真动画。
张诚坐在工作站前,由负责cfd(计算流体力学)的专家亲自操作,调出了最近几次失败的仿真案例。
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