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节点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人头顶。
一个深夜,负责核心算法仿真的一位年轻博士,叫刘世杰,因为又一次仿真失败,看着屏幕上杂乱无章的波束图案和糟糕的性能指标,情绪终于崩溃,一拳砸在桌子上,颓然地瘫坐在椅子上,双手捂住了脸。
“没希望了……根本做不到……我们设定的指标就是不可能的……”
他声音沙哑,充满了绝望。
实验室里一片沉寂,其他人的脸上也写满了疲惫和沮丧。
就在这时,张诚端着一杯热水走了过来,轻轻放在刘世杰博士的手边。
他并没有立刻说什么大道理,而是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拿起旁边散落的仿真数据图,仔细地看着。
“刘博士,”
过了一会儿,他指着数据图上的一个异常波动点,“你看这里,这个尖峰,并非完全随机。
它出现的时间点和相邻波束的功率调整存在一个微弱的耦合关系。
我们之前建立的干扰模型,可能忽略了这个高阶的非线性耦合项。”
他的声音平静而稳定,仿佛窗外呼啸的寒风与他无关。
刘博士抬起头,有些茫然地看着张诚指出的地方,他和其他专家之前都认为那只是噪声。
“数学上,处理这种弱耦合的高阶非线性,确实非常困难。”
张诚继续说,语气中没有丝毫责备,只有一种共同面对难题的坦然,“但这恰恰说明,问题是有原因的,并非无解。
我们离答案,可能只差一层窗户纸。”
他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快写下一个新的数学表达式。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引入一个基于‘流形学习’的降维技巧,先将这个高维、非线性的优化空间,映射到一个特征更明显的低维流形上,再进行搜索……这样,或许能绕过局部最优的陷阱。”
他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全新的思路。
这个思路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指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一种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看着张诚在巨大压力下依然沉静如水的面庞和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眼神,听着他充满希望和建设性的话语,刘博士心中的颓唐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暖流,周围的其他人也重新振作起来。
“对!
张教授说得对!
问题肯定有原因!”
“我们试试这个流形降维的思路!”
“重新检查干扰模型!”
希望,重新在实验室里点燃。
张诚就像一座在风浪中屹立不倒的灯塔,以其沉稳和智慧,指引着方向,稳定着军心。
在后续的攻关中,他不仅是技术难题的攻克者,更是团队精神的凝聚者。
他会注意到哪位老教授熬夜太久,让赵伟悄悄送去一些点心;也会在某个年轻工程师取得微小进展时,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
他让大家相信,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下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突破,往往生在持续的积累和某个灵光乍现的瞬间。
在张诚的带领下,项目组最终成功地将“历史层积动力学”
中的若干核心思想,与通信理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系统算法和模型:
1基于“信息层积路径”
的强抗干扰信道编码方案,极大地提升了卫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可靠性。
2引入“动力学系统稳定性理论”
的多波束快全局优化算法,实现了波束成形的毫秒级动态调整与性能最优。
3构建了全新的“跨层联合优化”
数学框架,将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的资源调度统一建模,实现了系统效率的质的飞跃。
当最终的仿真结果出来,所有性能指标不仅全面达到、甚至远项目最初的设定目标,部分关键指标比国际上最先进的同类卫星通信系统高出近一个数量级,整个基地沸腾了!
老成持重的周教授看着屏幕上那条完美得近乎梦幻的性能曲线,眼眶湿润了,他紧紧握住张诚的手,声音哽咽:“成了!
真的成了!
张教授,您……您这是点石成金啊!”
项目总师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用力拍着张诚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那位曾经崩溃的刘博士,更是兴奋地跳了起来,和同事们拥抱在一起,无数个日夜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