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们当然要尽力避免非必要的‘断裂’,珍视积累的成果,但也要认识到,文明的韧性正是在这种动态的张力中得以锤炼和体现。”
他的回答,再次站在了人类文明展的高度,充满了历史的辩证法的智慧。
采访进入尾声,凯瑟琳问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具开放性的问题:
“张先生,您站在今天这个位置,以您独特的视角展望未来。
您认为,像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在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公共卫生等)以及塑造人类未来命运的过程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诚几乎没有犹豫,直接回答道。
“数学,作为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的学科,提供的是理解世界最基本规律的语言和工具。
它看似抽象,离具体应用很远,但它是所有精密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石。”
他顿了顿,又说道,“当前人类面临的许多宏大挑战,其复杂性远单个学科能够应对的范畴。
无论是理解气候系统的非线性反馈,优化全球能源网络的分配,还是模拟病毒传播的动力学模型,其背后都需要深刻的数学理论作为支撑。
更不用说,孕育下一次科技革命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其核心更是数学。”
“因此,投资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并非是一种远离现实的‘奢侈’,而是为人类的未来‘购买’最重要的‘期权’。
它可能不会立刻给出答案,但它确保当我们需要新的工具和视角时,我们‘有工具可用’。
这是对人类长远未来最重要的投资之一,关乎我们整个文明应对不确定性、开拓新生存空间的能力。”
他的回答,将数学的价值提升到了关乎人类文明可持续展的战略高度,视野开阔,立意高远。
一个小时的专访转眼即过。
凯瑟琳·米勒关掉了录音设备,之前脸上的锐利和审视已完全被叹服和尊重所取代。
“张先生,非常感谢您宝贵的时间和如此深刻的分享。”
她由衷地说,“您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她顿了顿,提出最后一个请求:“根据杂志的惯例,我们希望能为您拍摄一组照片,用于期刊上使用,当然我们保证将您的照片仅用于时代周刊中。
不知您是否方便?”
张诚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在摄影师的指导下,他站在会议室的窗边,窗外是马德里的都市夜景,点点灯火如同地上的星辰。
他没有刻意摆出任何姿势,只是平静地站立着,目光沉静地望向镜头。
那眼神,依旧深邃,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思考,又仿佛已穿透眼前的时空,望向更遥远的数学宇宙。
闪光灯亮起,将这位十二岁的菲尔兹奖得主,这位以其哲思折服了资深记者的少年,定格在了《时代》周刊的历史镜头之中。
专访结束,凯瑟琳·米勒带着团队满意而去。
她知道,她得到的,将是一篇足以引全球读者深度思考的精彩报道。
而张诚,则平静地返回自己的房间,仿佛刚才那场与全球顶级媒体的智慧交锋,不过是日常研究中的一个寻常插曲。
他的思绪,或许早已飞越了马德里的夜空,回到了那些未完成的数学构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