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几何和数论领域的贡献,是奠定现代数学格局的基石之一,能得到他这样的评价,意义非凡。
“马德里,”
塞尔教授言简意赅,“那将是你正式加冕的时刻。
数学的世界,需要新的王者。”
他伸出手,与张诚握了握,目光中带着一种见证历史交接的深邃,然后优雅地转身离开。
爱德华·威滕教授是最后一位,他的航班稍晚一些。
他与张诚的交流显然意犹未尽。
“张,”
威滕热情地拥抱了一下张诚,物理学家总是更富激情,“我必须再次说,你的‘历史层积’概念,在我脑子里点燃了不止一处的火花。
我回去要好好琢磨一下它和量子场论中某些路径积分表述的可能联系。”
“威滕教授,您的物理视角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
我很期待未来能在这个方向与您有更深入的合作。”
张诚对于这种跨界的思维碰撞也充满兴趣。
“当然!
马德里之后,或许你可以来普林斯顿做一次专题研讨?我们可以召集一些物理和数学的朋友,专门讨论你的框架。”
威滕热情地出邀请。
“我非常乐意。”
张诚欣然应允。
“那么,就这么说定了!
马德里见,未来的菲尔兹奖得主!”
威滕笑着,用力拍了拍张诚的臂膀,拖着行李箱,身影消失在安检通道的尽头,脑海中似乎已经开始构思新的论文。
送别了这几位核心人物,机场送行的高潮也随之过去。
其他一些相熟的学者,如陶哲轩、彼得·舒尔茨等人,张诚也通过电话或信息进行了道别,彼此都心照不宣地期待着十五天后在巴黎的再度聚。
站在空旷了些的机场出大厅,巨大的玻璃幕墙外是起起落落的银翼。
赵伟和李静安静地站在张诚身后,看着前方那个虽然年轻,却已然能与世界级学术巨头平等论交、从容话别的身影,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慨与自豪。
“他们都走了。”
李静轻声说。
“嗯。”
张诚望着窗外一架正冲向蓝天的飞机,目光悠远,“北京的盛宴结束了。”
“但我们很快就要去马德里了。”
赵伟的语气中带着兴奋。
张诚缓缓转过身,脸上是一如既往的平静,但眼底深处,似乎有比之前更加凝练的光芒在闪烁。
“是啊,马德里。
那将是另一个舞台。”
他轻声说道,语气中没有丝毫的紧张或自得,只有一种对前路清晰的认知与准备,“一个接受荣誉,也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的舞台。”
北京的会议,是他展示成果、接受检验的战场;而即将到来的马德里国际数学家大会,则将是他正式加冕,并从此以“菲尔兹奖得主”
身份引领数学潮流的。
曲虽终,人未散。
智慧的碰撞将在塞纳河畔续写新的篇章。
他收回目光,对赵伟和李静微微颔。
“我们回去吧。
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
说完,他迈开步伐,向着机场外走去。
背影依旧挺拔,步伐依旧稳健,承载着东方的智慧与世界的期待,走向下一个更加广阔的天空。
北京的学术风暴暂告段落,而属于张诚的传奇,才刚刚揭开新的序幕。
鹏翼已展,只待西班牙马德里的风,助其翱翔于世界数学之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