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断言。
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在于其解释和预测能力。
在这个模型中,‘历史’和‘过程’是强大的描述工具。
至于它们是否对应着某种形而上的真实,或许出了数学本身能够回答的范畴。
我认为,数学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和谐与逻辑一致性,无论我们如何‘解释’它。”
他的回答既尊重了问题的深度,又严谨地划清了数学与哲学的界限,显得理智而克制。
在一段时间后,一些更年轻的学者开始提问,提问的风格也变得更加直接、甚至带有强烈的挑战意味。
一位来自剑桥的博士后,语极快地连续抛出了三个关于“层积算子谱间隙”
与素数分布误差项之间定量关系的问题,问题技术性极强,环环相扣。
张诚没有丝毫慌乱,他甚至没有要求提问者重复问题。
在对方话音落下的瞬间,他便开始作答,不仅清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还指出了提问者在第二个问题中隐含的一个未声明的近似假设,并给出了更精确的表述。
另一位来自加州伯克利的助理教授,试图从随机矩阵理论的角度出,质疑张诚框架的“确定性”
,认为其中可能隐含了某种随机性。
张诚耐心听完,先肯定了随机矩阵理论在研究ζ函数零点统计上的成功,随即话锋一转:“然而,我的框架是完全确定性的。
您所观察到的‘随机性’迹象,在层积动力学中,可以理解为高维确定性混沌系统在某种粗粒化观测量下的涌现行为。
这并非输入了随机性,而是复杂确定性动力系统的内在属性。”
他并引用了一个动力系统中遍历理论的概念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让对方一时语塞。
整个下午,提问如同连珠炮般袭来,角度刁钻,领域交叉,从最技术的细节到最宏观的概念。
然而,张诚始终如同磐石般屹立。
他对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无论问题来自哪个分支,他都能迅理解其本质,并给出清晰、准确、逻辑严密的回答。
他时而用简洁的演算打消技术性质疑,时而用精准的概念辨析化解理解歧义,时而又以开放的态度探讨框架的潜在外延。
他的从容,并非源于傲慢,而是源于对真理的绝对把握。
他仿佛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俯瞰着所有问题,并能轻易地指出它们在逻辑地图上的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台下最初那种尖锐的、挑战性的氛围,逐渐生了变化。
质疑的目光中开始掺杂越来越多的惊叹与折服。
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天才的证明,更是一个对其创造的理论体系拥有着全面、深入、近乎“神级”
掌控力的思想者。
当最后一位提问者——一位来自印度、研究解析数论的老教授,就一个非常细微的符号约定问题得到张诚耐心而清晰的解释后,心满意足地坐下时,下午四点半的结束时刻,也恰好到来。
会场内,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随即,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掌声中蕴含的情感,远比上午报告结束时更为复杂、更为深沉——那是对无懈可击的智慧的由衷敬佩,是对一个新时代真的已经到来的确认,也是对所有参与者共同经历这场高强度智力洗礼的感慨。
张诚站在讲台中央,再次向台下鞠躬。
他的额角终于有细微的汗珠,连续高强度的思考与应答,对他而言也并非全无消耗。
但他的眼神依旧明亮,脊梁依旧挺直。
他面向全场,再次微微鞠躬。
“感谢各位的宝贵问题和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
这场讨论对我而言弥足珍贵。
真理越辩越明,我期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与各位继续深入探讨。”
他的结语谦逊而真诚。
刹那间,更加持久、更加热烈的掌声再次席卷了整个会场!
这一次,掌声中饱含着由衷的敬佩、学术上的认可,以及见证历史的激动。
许多前排的学者,包括德利涅、丘成桐、孔涅等人,都站起身来,向台上那位年轻的征服者致以长时间的掌声。
质询的风暴未能撼动他分毫,反而将他智慧的光芒打磨得更加璀璨。
这场深入而激烈的智慧交锋,不仅没有削弱他的证明,反而在无数苛刻目光的审视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