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一点三十分。
百周年纪念讲堂内的灯光再次聚焦于中央讲台。
与上午开场的期待与好奇不同,此刻会场内弥漫的是一种更加凝练、更加尖锐的学术张力。
经过一个中午的消化、讨论与酝酿,数千名学者大脑中的疑问、审视与挑战,已然蓄势待。
空气仿佛都因这密集的智力活动而变得粘稠。
张诚再次登台。
穿戴整洁庄重一丝不苟,脸上依旧是那副沉静如水的表情。
他没有携带任何笔记或电子设备,只是从容地站定在讲台中央,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
主持人中科院长,简要重申了提问规则:提问者需先表明身份和所属机构,问题应简洁明了,直接关乎上午报告的内容。
提问将依序进行,由会场各区域的工作人员传递无线麦克风。
“现在,提问环节正式开始。”
几乎在同一瞬间,台下无数手臂齐刷刷地举起,如同骤然竖起的一片森林。
目光灼灼,聚焦于讲台上的少年。
第一位获得提问的,是来自法国法兰西学院的资深院士,以对数学基础苛刻要求而闻名的阿兰·孔涅。
他接过麦克风,声音沉稳而带着法式口音:
“张诚研究员,感谢你令人惊叹的报告。
我的问题关乎你构建的‘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的数学严谨性。”
他开门见山,直指核心,“你定义的核心对象——‘信息态空间’h,以及其上的‘层积算子’a_t,在我看来,其数学本体(atheatetto1ogy)尚未完全明晰。
h是一个具体的hi1bert空间?还是一个更一般的泛函空间?抑或是某种非交换空间?算子a_t的严格定义域、谱理论,以及你提到的‘解析延拓不变性’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其数学表述是否足以唯一地确定你所需要的一切结构?换言之,你的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坚实的、可公理化的数学基础之上,而非依赖于物理式的隐喻?”
问题极其深刻,直指新理论大厦的基石。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张诚的回答。
这正是许多基础数学家的核心关切——再美妙的构想,也必须根植于严谨的数学土壤。
张诚没有丝毫迟疑,他微微颔,表示对问题的尊重,随即从容应答:
“感谢孔涅教授深刻的问题。
您指出的正是构建新框架时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他语平稳,措辞精准,“‘信息态空间’h,在我的构造中,可以被具体实现为一个由特定解析函数构成的、加权bo1ev类型的希尔伯特空间。
其内积结构的设计,直接蕴含了素数分布所满足的某种对偶性。”
他转身,在还保留着上午部分公式的白板上,快写下了h空间的一个具体内积定义表达式。
“至于层积算子a_t,”
他继续道,笔尖流畅,“它可以被证明是h上的一个强连续算子半群,其生成元a具有特定的谱性质。
而‘解析延拓不变性’,并非一个外部强加的隐喻约束,而是这个算子半群本身,在经由我报告中提到的‘广义梅林变换’与经典ζ函数建立等价关系后,必然满足的一个内在数学性质。
它源于经典ζ函数函数方程在动力系统语言下的重新表述。
因此,整个框架是完全建立在标准泛函分析和算子理论基础上的,所有公理和定义都可以在现有数学体系内得到严格表述和验证。”
他没有陷入哲学讨论,而是直接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将看似“玄妙”
的概念锚定在坚实的数学对象上。
回答清晰、直接,切中要害。
孔涅教授凝神听着,目光紧盯着张诚写下的内积公式,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我明白了。
这个具体的实现……很有启性。
我需要时间进一步审视。
谢谢你的回答。”
他没有继续追问,但眼神中的锐利审视稍微缓和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紧接着,麦克风传递到了彼得·舒尔茨手中。
这位年轻的德国学者,问题同样犀利:
“张诚研究员,你的证明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利用假设的非临界零点会导致‘奇异性回波’违反‘信息密度极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