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焦灼与兴奋。
笔记本、平板电脑被迅打开,上面写满了匆匆记下的要点和疑问;有人甚至直接拿出草稿纸,靠在墙上或坐在休息区的椅子上,就开始演算起来,试图验证或找出张诚证明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食堂:无形的战场与智慧的饕餮
北大的多个食堂,今日特意划分出了会议用餐区。
环境整洁,餐食丰盛,中西结合,照顾了不同国家学者的口味。
然而,此刻几乎没有多少人真正专注于品尝美食。
取餐盘的长队中,相邻的人在进行讨论;餐桌旁,原本素不相识的学者因为共同关注某个问题而迅熟络起来,餐盘被推到一边,纸巾和桌布成了临时演算纸。
“不公平,这确实对张诚不太公平。”
位来自普林斯顿的年轻学者低声对同伴抱怨,“我们有整整一个中午的时间来消化、讨论、甚至联合起来寻找他证明中可能存在的弱点,然后组织好问题在下午向他难。
而他,只能独自准备,应对我们所有人的车轮战。”
他的同伴,一位来自剑桥的资深研究员,擦了擦嘴,苦笑道:“谁说不是呢?这就像是给了进攻方时间研究防守方的阵地图,然后才起总攻。
但话说回来,你看他上午那样子,像是在乎这种‘不公平’吗?他那份从容,简直……简直像是早已预料到一切,并且手握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底牌。”
这话引起了旁边一桌几位欧洲学者的共鸣。
“没错,他的自信是建立在绝对的实力之上的。
我仔细回想了他白板上的推导,逻辑链条严密得可怕,几乎找不到明显的软肋。”
“但总会有细节需要澄清,有概念需要深化。
三个小时的报告,不可能覆盖所有角落。
下午的提问,才是真正考验他是否完全掌握这个庞大体系的时候。”
在国内学者聚集的区域,气氛则更为复杂。
自豪、激动与一种隐隐的担忧交织在一起。
“太提气了!
小张先生这报告,真是扬我国威!”
一位来自南开大学的老教授激动地说,手都有些颤抖。
“是啊,框架之新颖,证明之简洁,堪称完美。
我现在就担心下午那些外国同行,会不会吹毛求疵,故意刁难。”
他身边的一位年轻讲师不无担心地说。
“怕什么?”
另一位来自浙大的教授沉声道,“真金不怕火炼。
我看小张研究员稳得很。
我们也要做好准备。
风暴眼的宁静
与外界的沸腾、焦灼、密谋般的讨论形成绝对反差的,是张诚所在的休息室。
这是一间位于百周年纪念讲堂后台区域的、安静而舒适的房间。
隔音效果极好,几乎将外界的喧嚣完全隔绝。
生活助理早已准备好了一切。
桌上摆放着几样精致而营养均衡的菜肴,都是根据张诚的口味和身体需求特意准备的,清淡而易于消化。
温度适宜的茶水也已沏好。
张诚脱下了西装外套,解开了领口的第一颗纽扣,坐在沙上,神态放松。
他并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在争分夺秒地复习或预演可能的问题。
“张教授,先喝点汤,暖暖胃。”
李静将一碗香气扑鼻的菌菇汤端到他面前,眼中充满了关切,“累了吧?讲了整整三个小时。”
“谢谢李姐,还好。”
张诚接过汤碗,小口地喝着,动作不疾不徐。
李静看着他平静的侧脸,忍不住问道:“外面……好像讨论得很激烈。
下午他们肯定会问很多很难的问题,你……不需要准备一下吗?”
张诚放下汤碗,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清蒸鲈鱼,细细地品尝着,然后才抬起头,对李静露出一个让她安心的微笑:“李姐,数学的逻辑就在那里。
如果我的证明是正确的,那么任何问题,都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同一个真理。
如果我的证明有瑕疵……”
他顿了顿,语气依旧平和,“那么掩盖和准备也无济于事。
现在,吃饭和休息更重要。”
他的话语中没有任何狂妄,只有一种基于对自身工作彻底掌握的、近乎于“道”
的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