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日历便翻到了八月。
距离举世瞩目的“张诚研究员黎曼猜想证明学术报告会暨国际数学前沿研讨会”
召开,仅剩最后五天。
国内,北京。
这座千年古都,自去年成功举办哥德巴赫猜想报告会后,再度被注入了一剂强效的兴奋剂,陷入了一片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繁忙景象之中。
一种堪比奥运前夕的筹备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弥漫在夏末初秋的空气里,比那依旧炽热的阳光还要滚烫。
街道更加整洁,主要干道和通往会议中心——国家会议中心的路旁,已然悬挂起了印有会议logo和“欢迎全球数学界同仁”
中英文字样的道旗。
logo设计简洁而富有深意:一道金色的、无限延伸的莫比乌斯环,缠绕着一把古朴的钥匙,象征着对数学无穷奥秘的探索与开启。
交警部门增派了人手,在关键路口疏导交通,确保这条“学术通道”
的畅通无阻。
无数的志愿者——主要来自都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穿着统一的、印有祥云和会议标志的浅蓝色t恤,身影活跃在机场、火车站、重点酒店以及各文化景点。
他们配合着外事、公安、文旅等政府部门,以真诚的微笑和流利的外语,为潮水般涌入的国内外游客,特别是那些肤色各异、语言不同的外国学者与媒体人员,提供着必要的引导、翻译和帮助。
他们的存在,成了北京城一道亮丽而温暖的风景线,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年轻一代的开放与自信。
相较于去年,张诚及其“历史层积动力学”
所带来的轰动效应更为巨大。
这一次,不仅仅是数学界,整个基础科学领域,乃至对科技前沿极度敏感的各国政策研究机构、顶级智库,都派出了观察员。
全球各大主流媒体更是倾巢而出,长枪短炮的规模远以往任何一次纯学术活动。
从肯尼迪国际机场、希思罗机场、戴高乐机场、成田机场起飞的航班上,经济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科学哲学家,当然,更多的是神情中带着审视与期待的数学家们,怀揣着正式或非正式的邀请函,向着东方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汇聚。
官方数据显示,本次盛会共向全球相关学术机构、顶尖大学及重量级专家学者出了三千六百张邀请函。
这个数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
几乎囊括了全球所有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得主中健在并能出行者,以及各大数学强国的科学院院士、着名学府的学科带头人。
邀请名单本身就是一份全球数学界的“名人录”
和“权力榜”
。
而媒体名单同样耀眼,包括《时代》周刊、《自然》、《科学》、bb等在内的国际顶级媒体机构均在其列,他们不仅要报道学术内容,更意在解读这一事件背后的科技、政治与文化意涵。
与外界的喧嚣鼎沸、人流如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京郊那处静谧基地内,张诚的住所。
这里仿佛被施加了某种空间的静默结界。
窗明几净的客厅里,只有空调系统运转时出的极低微的嗡鸣。
阳光透过薄纱窗帘,在地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时光在这里似乎都流淌得更加缓慢、凝实。
张诚并未过多关注外界那因他而起的波澜。
于他而言,那些喧闹更像是遥远海岸线的潮声,存在,却不足以扰动他内心的深海。
他将这最后宝贵的几天时间,几乎全部用于了对“内容”
的最后打磨与沉淀。
书房宽大的桌面上,摊开着厚厚的演算手稿,上面布满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复杂符号与流畅的推导笔迹。
旁边是多屏显示的电脑,其中一个屏幕上运行着复杂的数学软件,另一个则显示着精心准备的报告幻灯片框架。
他没有简单地重复已经完成的证明,而是在进行一种系统性的“反刍”
与“凝练”
,试图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历史层积动力学”
这个横空出世的框架,思考其内在的和谐与可能存在的、尚未被他自己完全挖掘的潜力。
这不仅是准备一场报告,更是一次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深度梳理和升华。
夜深人静,当北京城的灯火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