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音效果极佳的高级地毯,边缘镶嵌着柔和的led灯带,当灯光亮起时,仿佛为讲台勾勒出一道冷静而聚焦的光环。
讲台并非空无一物,其陈设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了长时间学术报告的需求。
正中央,是一张线条流畅、设计简约的演讲台,高度和倾斜度都经过人体工学测算,内部集成有麦克风、提词器(虽然张诚大概率不需要)以及控制讲台两侧设备的触摸屏接口。
左侧,思想的演武场
讲台的左侧区域,赫然矗立着数面巨大的、光洁如镜的白板。
这些白板并非普通教学用具,而是特制的、具有抗眩光、易书写易擦拭的高级材质,其宽度和高度都经过计算,确保即使坐在最后排的观众,也能清晰地看到上面书写的每一个符号。
旁边配备有多色、流畅度极高的专用白板笔以及先进的电子擦除设备。
这片白板区,被设计者寄予厚望——它将是张诚展示其思维火花、进行现场推演、回应质疑的“主战场”
,是理性与灵感碰撞的“演武场”
。
无数可能颠覆现有数学认知的公式与推导,将在这片白色平面上诞生。
右侧,视觉的辅助翼
与左侧的“传统”
风格相平衡,讲台右侧则充满了现代科技感。
那里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分辨率达到8k级别的多媒体显示屏。
屏幕色彩还原精准,亮度均匀,确保即使在明亮的会场灯光下,显示的内容依然清晰锐利。
这块屏幕将用于配合演讲,播放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复杂的数学模型动画、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其他辅助理解的电子文档。
它是左脑理性思维的“视觉辅助翼”
,旨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更直观、更富感染力的形式呈现出来。
空中之眼,无死角的共享
为了确保坐在这个可容纳上万人的大会场每一个角落的与会者,都能拥有如同置身第一排的视觉体验,设计者在讲台四周的上空,巧妙地悬挂了三块尺寸更为巨大的电子屏幕。
这三块屏幕呈一定角度分布,覆盖了会场前、中、后所有区域的视线。
它们将与主摄像机信号同步,实时、高清地将讲台上张诚的一举一动、他的表情神态、尤其是在左侧白板上的书写过程,毫厘不爽地投映出来。
这意味着,即使坐在最后一排,学者们也能清晰地看到他笔尖的流动,捕捉到他思考时微妙的停顿。
这种设计,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学术展示的“无死角共享”
,体现了对每一位参会者知情权和参与感的极致尊重。
声入人心,清晰的传递
一场成功的报告,视觉之外,听觉至关重要。
会场周边,经过精密声学计算,安放了多个顶级品牌的线阵列音箱和补声音箱。
这些音响设备不仅功率充足,更能确保声音的均匀覆盖和极低的失真度。
专业的音频工程师团队反复调试,消除了可能存在的回音、啸叫或盲区,力求将讲台上出的每一个音节、每一次呼吸的停顿,都清晰、完整、保真地传递到会场的每一个座位,甚至是最后一排的角落。
要让数学的理性之美,通过声音,精准地“入耳”
、“入心”
。
灯光系统也进行了全面升级,采用了可编程的智能灯光,可以根据报告的不同环节,调节讲台区域的光照强度、色温和角度,既保证展示效果,也尽可能减轻长时间演讲对报告人眼睛的疲劳。
当一切布置停当,灯光全部点亮,设备同步运行的那一刻,空无一人的会场仿佛被注入了灵魂。
中央讲台在灯光下肃穆而耀眼,左侧的白板静待着思想的挥洒,右侧的屏幕暗藏流动的智慧,空中的巨幕如同沉默的见证者,周遭的音响蓄势待。
这是一个为极致智慧打造的舞台,一个为历史性时刻准备的殿堂。
北大上下,看着这座凝聚了无数心血的会场,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激动。
他们知道,五天之后,这里将成为全球数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的焦点。
而那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将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在这个精心准备的舞台上,接受全世界最苛刻、最聪明的一群人的检阅。
燕园,已准备就绪,静待万方辐辏,静待那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