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theirnationa1itiesorstitutions(无论其国籍或机构)。
科学探索应越政治藩篱,我们坚信,知识的交流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阶梯。”
一位国内记者问道:“会议定于8月8日,这个日期是否有特殊含义?筹备时间是否紧张?”
教育部部长微笑着回答:“八月是收获的季节,也象征着蓬勃的生机。
我们选择这一天,寓意着对科学硕果的庆祝与对未来展的美好期盼。
至于筹备,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呈现一场组织周密、内容精彩的学术盛会。”
一位国际通讯社的记者提问格外尖锐:“有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在利用张诚的成就进行‘学术外交’甚至‘政治宣传’,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中科院院长的回答掷地有声:“张诚研究员的成就是他个人智慧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长期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环境的体现。
我们举办这次会议,要且唯一的目的,是学术交流。
真理越辩越明,我们乐于并将确保提供一个纯粹、开放的学术平台,让最前沿的思想在这里碰撞。
如果这能增进世界对中国科学展的了解,那将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非预设的目的。
科学的尊严,来自于其本身的真实与深刻。”
布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问答环节激烈而富有成效。
官方清晰、自信、开放的态度,通过全球媒体的镜头,传递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消息正式公布,如同向已然沸腾的全球舆论场又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
国际学术界一片欢腾!
正式的、高规格的邀请,意味着他们终于可以系统地、面对面地与这位天才少年交流,深入探讨那个颠覆性的数学框架了!
无数数学家开始调整暑期安排,迫切期待着收到那份来自东方的、沉甸甸的邀请函。
国内民众更是欢欣鼓舞!
国家层面的强力支持和如此高规格的举办形式,让所有人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北京”
、“8月8日”
、“全球数学家齐聚”
,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令人心潮澎湃的盛世图景。
而风暴眼的中心,张诚在研究所的办公室里,通过内部闭路电视安静地看完了整场布会。
他的表情一如既往的平静。
赵伟站在一旁,难掩激动:“张教授,日期定了!
8月8日!
还有不到15天时间!”
张诚微微颔,目光从电视屏幕移开,投向窗外湛蓝的天空,轻声自语,又像是在对赵伟说:
“嗯。
场地和形式已经备好,接下来,该准备‘内容’了。”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如同即将踏上熟悉战场的、冷静而专注的光芒。
国之重典,已然铺开;广邀天下的帖,已往四海。
接下来,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于八月北京的这场学术殿堂。
而他,将是那座殿堂里,唯一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