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黄土高原,虽然依旧是天寒地冻,北风卷着细碎的雪沫儿,刮在脸上带着凛冽的疼。
但半山村里,张家那座翻新过的院落里,却洋溢着足以驱散一切严寒的暖意。
这暖意,源自于锅里咕嘟咕嘟炖着的年肉,源自于蒸笼里升腾起的、带着麦芽香甜的蒸汽,更源自于那失而复得、弥足珍贵的团圆。
张诚的归来,如同给这个家注入了最饱满的灵魂,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回来了,而且是以一种载誉归来、光耀门楣的方式回来,这让张满仓老两口、张建军夫妇觉得,这年过得格外有劲头,格外的亮堂。
忙碌与温馨,年的味道
一进腊月二十几,张家就彻底进入了“年”
的节奏。
李秀兰和几个早早回来帮忙的姑姑、妯娌们,是家里最忙碌的人。
她们围着灶台转,面、蒸馒头、蒸花卷、炸油饼、炸麻花、卤肉、做皮冻……厨房里终日热气腾腾,各种食物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朴素的年的味道。
张诚偶尔也会被母亲叫进去,尝尝刚出锅的吃食咸淡,或者只是让他感受一下这烟火气。
他并不擅长这些,但会很认真地品尝,然后给出真诚的赞美,让母亲脸上笑开了花。
张建军和张满仓老爷子则负责“外面”
的活计。
扫院子、贴春联、挂灯笼、准备祭祖的用品。
张诚也跟着一起忙活,踩着梯子贴高处的春联,和父亲一起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
那鲜艳的红色,在冬日光秃秃的院落里,显得格外喜庆和温暖。
弟弟张磊是最高兴的,像个尾巴似的跟在哥哥身后,问东问西。
张诚也会抽出时间,检查一下弟弟的寒假作业,耐心地给他讲解他不会的数学题,或者只是听他兴致勃勃地讲学校里、村子里的趣事。
兄弟俩相处的画面,充满了寻常人家的温情。
亲朋满座,谦和依旧
从腊月二十八开始,上门拜年、串门的亲朋好友便络绎不绝。
这不仅仅是年节的习俗,更带着对张诚的无比好奇与由衷敬佩。
大伯、小叔、姑姑、姨娘……几乎所有的近亲远亲都来了。
他们提着自家做的点心、炸的馓子,或者从镇上买来的水果、饮料,脸上带着既亲切又略带些拘谨的笑容。
“诚娃子,哦不,博士,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你可是给咱老张家争了大光了!”
一位远房叔公拉着张诚的手,激动地说。
“诚哥,你现在可是大名人了!
我们在电视上都看到你了!”
一个堂弟既兴奋又有些不好意思。
面对这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张诚没有丝毫的架子。
他热情地将大家迎进屋里,招呼着坐下,亲手为长辈们端茶倒水。
他依旧让大家称呼他“诚娃子”
或者“小诚”
,说这样听着亲切。
他会认真地询问家里的收成、孩子的学业、老人的身体,言语间充满了关切。
当亲戚们好奇地问起他在北京的生活、研究的事情时,他会选择一些能让大家听懂的有趣方面,用最通俗的语言讲一讲,引得大家阵阵惊叹和笑声。
他的谦和、沉稳与念旧,让原本还有些拘束的亲戚们彻底放松下来,屋里的气氛总是格外融洽热烈。
大家不再仅仅把他看作一个遥不可及的“大科学家”
,更是自家那个有出息、懂礼貌的好孩子。
贵客临门,热情的接待
除了亲朋好友,县里、乡里的领导,以及张诚曾经就读过的鸡鸣乡中心小学、t县第一中学的校长、老师们,也都在春节期间,特意挑选了时间前来拜年慰问。
县里的书记、县长亲自带队,轻车简从地来到了半山村。
他们没有搞任何排场,更像是朋友间的走动。
“张研究员,给您和家人拜年了!
祝您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书记热情地握着张诚的手,“您可是我们t县最大的名片和骄傲啊!”
县长也笑着说:“家里都好吧?有什么需要县里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客气,直接跟我们说!”
张诚将领导们迎进客厅,父母也在一旁作陪。
他感谢了县里对家里一直以来的照顾,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