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般的掌声渐渐平息,但百年讲堂内的气氛却并未松弛,反而更加凝重。
报告结束,意味着真正的考验——提问环节,即将开始。
这是验证证明是否真正坚不可摧的关键时刻,是智慧与智慧的直接碰撞,容不得半点含糊与侥幸。
台下,无数双眼睛灼灼生辉,带着审视、探究、乃至挑战的意味,聚焦在台上那依旧沉静如水的少年身上。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重新走上台,作为主持人,他环视台下,声音沉稳:“感谢张诚研究员精彩而深刻的报告。
现在进入提问环节。
请有意提问的学者举手示意,由工作人员递送话筒。
鉴于时间有限,每位学者请尽量提出最核心的问题。”
话音刚落,台下手臂林立,如同雨后春笋。
先获得提问机会的,是坐在前排,以思维缜密和提问犀利着称的格哈德·法尔廷斯。
工作人员将话筒递到他手中,整个礼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法尔廷斯的问题,往往直指核心,甚至能颠覆整个论证。
法尔廷斯没有寒暄,直接拿起话筒,用带着德国口音的英语,声音低沉而清晰:“张,在你的证明中,核心突破在于你定义的‘算术拓扑空间’x和拓扑不变量t(x)。
你声称t(x)控制了误差项e(n)的阶。
我的问题是,你如何严格证明t(x)本身在你所考虑的素数集合上确实是非平凡的(non-trivia1)?换句话说,你如何排除t(x)恒为零,从而导致你的整个误差控制机制失效的可能性?请阐述关键证明步骤,而非仅仅引用你论文中的结论。”
问题极其尖锐,直接质疑了整个理论框架的基石!
如果t(x)可以是零,那么后续所有精妙的估计都将失去意义。
台下不少人都为张诚捏了一把汗,尤其是了解法尔廷斯风格的学者。
然而,张诚脸上没有任何波澜,仿佛早已预料到会有此一问。
他微微点头,甚至没有去看笔记或ppt,便从容开口,语平稳:
“感谢法尔廷斯教授的问题。
这确实是整个证明的根基之一。”
他转向黑板(虽然准备了ppt,但他似乎更习惯于随时书写),拿起粉笔,一边写一边讲解。
“t(x)的非平凡性,源于我们构造x时所依赖的‘非交换几何结构’。
具体而言,它与素数集合在ade1e环上某个特定自守表示的非零性密切相关。”
他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关键的群表示符号。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一个与t(x)对偶的塞尔伯格迹公式的特定形式,来反推其非零性。
关键在于证明,与该迹公式相关联的某个l函数在s=12处具有非零的残数。”
他写下了一个l函数和残数的表达式。
“而这个残数的非零性,又可以归结为对一类广义特征和的非显然估计。
在论文的附录b,引理b7和b8中,我们通过结合大筛法不等式和代数群表示论中的某些深刻结果(特别是关于gl(n)上cpida1表示的非退化性),严格证明了这一估计。”
他的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留下清晰而准确的引用指引。
“因此,t(x)的非平凡性并非假设,而是可以从更基础的、已被广泛接受的数学理论中推导出的结论。
它根植于素数分布本身所具有的、深刻的对称性结构之中。”
张诚的解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不仅回答了问题,还指出了在论文中的具体位置和依赖的更深层理论。
法尔廷斯听完,面无表情地沉思了片刻,然后微微颔,将话筒递还给工作人员,没有再追问。
这个细微的动作,在熟悉他的人看来,几乎等同于“认可”
!
会场内响起一阵轻微的、松气般的声音。
紧接着,第二位提问者,来自普林斯顿的彼得·萨纳克教授举手获得话筒。
他的问题更侧重于技术细节:
“张,在你的主项s(n)的渐进公式推导中,你使用了一个关于特定筛法权函数傅里叶系数的渐近展开式(论文中式(415))。
这个展开式的误差项依赖于一个常数b,而后续证明要求b必须大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