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点的特色小吃,气氛十分融洽。
再比如,一位美国老教授在颐和园的长廊里,对一幅彩绘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旁边的英文介绍牌比较简略。
一位正在这里写生的中央美院学生见状,主动上前,用娴熟的英语为他详细讲解了画中描绘的《三国演义》故事片段,其渊博的知识和热情让老教授连连道谢,直呼“这是一场意外的、美妙的艺术史课”
。
这些看似微小的帮助和互动,一点一滴地汇聚起来,极大地改变了许多外国学者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他们现,这个国家的人民并非冷漠或难以接近,相反,他们友好、礼貌、乐于助人,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豪,也对外来者抱有开放和好奇的态度。
学术之外的思考
白天的参观游览结束后,晚上,许多学者聚在北京饭店的咖啡厅或酒吧里,交流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
“我必须承认,我来之前是带着一些偏见的,”
一位来自某欧洲国家的学者坦诚地说,“但这一天下来,我的看法被彻底刷新了。
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善、人民的素质,都远我的预期。
尤其是那种古老文明与现代活力并存的独特气质,是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找到的。”
“是的,”
另一位学者附和道,“而且你能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势能’。
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学者、学生,还是普通市民,似乎都对未来充满信心,都在忙碌而充实地生活着。
这种整体的精神状态,非常具有感染力。”
“我想,我们或许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了,”
威尔逊教授总结道,他晃动着手中的红酒杯,目光深邃,“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快快展的国家,更是一个文明底蕴极其深厚、并且在科技和学术领域正在快崛起的强大国家。
张诚的出现,绝非偶然。
他正是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结出的最新鲜、最耀眼的果实之一。”
夜幕下的北京城,灯火璀璨,古今交融。
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学者而言,此行不仅是为了聆听一场顶级的学术报告,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思想冲击。
他们带着惊叹、思考,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报告会的无限期待,等待着与那位年轻的中国智者,进行一场跨越年龄与国界的、关于真理的对话。
古都新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开一幅绚烂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