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校学术委员会主席牵头,组织了包括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其中不少是参与过“乾穹”
项目论证或评审的院士、长江学者),对张诚已公开表的学术论文(包括与科大合作的量子纠错论文、摩尔晶格相关论文)、以及经过高度脱敏处理的“乾穹”
工程核心理论贡献报告,进行了集中、封闭的评审。
评审的过程,与其说是评审,不如说是一次次的惊叹与确认。
一位评审专家看着张诚关于非交换几何在凝聚态中应用的数学推导,连连摇头叹息:“匪夷所思,匪夷所思……这其中的几何洞察力,让我这个研究了半辈子微分几何的人都自愧弗如。
这真的只是一个十一岁孩子的思维产物?”
另一位量子信息专家在研读了“乾穹”
理论架构报告后,沉默良久,对旁边的同事说:“老李,我们之前争论了好几年的分布式纠错路线问题,看了这份报告,我觉得可以休矣。
这小子……不,张诚博士,他指出的这条路,很可能就是未来二十年的主流方向。
这份贡献,一个博士学位?我看给个教授头衔都绰绰有余!”
评审会场上,类似的感慨层出不穷。
所有的质疑,在张诚那坚实、深刻且极具开创性的成果面前,都烟消云散。
评审结论高度一致:张诚的研究工作,完全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的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甚至远常规要求。
与此同时,十三校的校办、研究生院、法学院等部门紧密协作,以最快的度草拟并确认了《关于联合授予张诚同学理学博士学位的特别决议》及相关法律文件。
文件明确,此次授予是基于张诚“在数学物理、量子信息及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的系列突破性、奠基性原创成果,及其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乾穹’工程中做出的决定性理论贡献”
,授予其“理学博士学位”
(方向可涵盖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位由十三校共同盖章、联合授予,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和学术权威性。
这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联合学位”
的先河。
决议迅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高层对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与绿灯,认为这是打破常规、激励创新的有力举措,完全符合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精神。
史无前例的特殊“答辩”
与授予仪式
一切准备就绪后,一个由十三校联合组成的、规格高到令人咋舌的“博士学位授予委员会”
正式成立,并由委员会出面,正式向张诚出了通知。
这一次,地点没有选在任何一所大学的常规答辩教室,而是设在了清华大学一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庄重典雅的礼堂。
这里曾见证过无数学术大师的足迹,今天,它将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仪式低调而隆重。
没有邀请媒体,到场者仅限于十三校的校长或学术委员会主席、部分参与评审的资深专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少数观察员。
会场布置得简洁而肃穆,正前方悬挂着联合授予单位的校徽(虚拟设定为一种联合标识),气氛凝重。
张诚在一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步入礼堂。
他依旧穿着合身的浅色衬衫和深色长裤,面容平静,步伐沉稳。
面对台下那一位位平时只在新闻或学术期刊页上见到的、堪称中国学术界泰山北斗的人物,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慌乱,只有一如既往的清澈与专注。
这并非一场传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因为张诚的“论文”
,是他已经公之于众并经实践检验的系列成果。
委员会主席,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院院士,用浑厚的声音开场:
“张诚同学,今天,我们十三所高校汇聚于此,并非为了考核,而是为了确认与致敬。
我们旨在通过一个庄重的学术仪式,共同确认您在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应用中所取得的、已达到博士学位水平的卓越学术成就。
请您就您已在摩尔晶格非交换几何理论、量子纠错码及‘乾穹’工程分布式量子计算理论架构方面的核心工作,做一个简要的综述,并阐述您对未来相关领域展的思考。”
这更像是一场学术报告会,一场面向国内最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