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带来一些好消息,比如兄弟单位在量子存储器寿命上取得了微小突破,或者国家在经费和资源上对“乾穹”
工程的持续倾斜,以此来提振士气。
他私下里对张诚说:“小张啊,你现在做的,不仅仅是理论攻关,更是在凝聚人心。
这支队伍经过这番磨砺,将来无论成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失败、调整、再尝试的循环后,一丝微弱的曙光,终于开始穿透厚重的迷雾。
吴教授团队基于张诚的“缓冲层”
思想,设计出了一种名为“异构表面码桥接”
的初步方案。
他们在模拟环境中,将芯片内部的表面码与芯片间一种经过优化的、针对相位翻转错误具有更强抵抗力的“链式码”
通过一个动态可调的边界接口进行连接。
仿真结果显示,虽然整体逻辑错误率依然较高,但那个令人头疼的边界错误聚集峰值,被显着地“削平”
了!
错误在边界处得到了有效的隔离和初步纠正,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恶性传播。
“成功了!
至少是阶段性的!”
吴教授激动地几乎跳起来,团队里爆出一阵小小的欢呼。
这是他们几个月来,第一次看到编码方案在关键指标上出现明确的、积极的改善。
与此同时,刘博士团队的分层控制模型也取得了进展。
他们放弃了追求完美无缺的全局模型,转而采用了一种基于“合约”
的分层仿真验证方法。
他们为本地控制器、片区协调器和全局调度器分别定义了明确的功能规范和接口协议(即“合约”
),然后通过形式化方法验证这些合约本身的一致性,再通过仿真分别验证各层在满足合约前提下的正确性。
虽然这无法证明整个系统绝对无误,但极大地降低了验证复杂度,并为控制逻辑的实现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第一个包含四个“虚拟芯片”
的简化分层控制系统仿真成功跑通,完成了一次预设的分布式量子门操作!
这两个突破,尽管距离最终目标依然遥远,但它们像在漫长黑暗中点燃的两支火把,证明了“量子大脑”
的范式是可行的,证明了他们选择的道路虽然崎岖,但并非绝路。
它给了整个团队继续前进的、最宝贵的信心。
在又一次的项目阶段性总结会上,虽然每个人都清瘦了些,眼圈泛黑,但眼神中却重新燃起了灼热的光芒。
程院士站在前面,总结了最近的进展,肯定了大家的努力和成果。
“同志们!”
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我们刚刚翻越了第一道,也是最为陡峭的山脊。
我们证明了‘层次化异构编码’和‘分层控制’的思路是有效的。
前方的路依然很长,还有更多的‘无人区’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如何优化缓冲层的设计以降低开销,如何完善分层控制协议以提高效率,如何将编码与控制进行更深度的协同设计…挑战依然严峻。”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每一张充满期待的脸:“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撬动问题的支点!
我们拥有了继续前进的路线图!
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已经携手挺过来了!
我相信,凭借我们集体的智慧、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为国家量子事业奋斗的共同信念,我们一定能够攻克后续的难关,最终将‘乾穹’的蓝图,变为现实!”
“让我们,继续前进!”
会议室内,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为取得的微小突破,更是为彼此在困境中的不离不弃、互相鼓励。
他们知道,真正的攻关才刚刚进入深水区,但此刻,团队的凝聚力与斗志,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星火已然汇聚,终将形成燎原之势,照亮中国量子计算前行的漫漫长夜。
在合肥这座静谧与躁动并存的科学城内,在“乾穹”
工程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这群以张诚为核心的科研勇士们,稍作休整,便再次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那片充满未知与希望的量子瀚海。
他们的每一次思维碰撞,每一次键盘敲击,每一次仿真验证,都在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计算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