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审稿意见中提出了长达数页的质疑,指出了几个他认为可能存在循环论证或过度强假设的地方。
然而,张诚的论文仿佛预见到了这些质疑。
其论证逻辑之严谨,几乎达到了“步步为营”
的程度。
针对那些可能产生歧义或需要更深理解的环节,他在论文中或是给出了清晰的补充说明,或是通过引入辅助引理和反例来强化论点。
当那位审稿人沿着张诚铺设的逻辑路径,一步步重新推导验证后,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看似惊人的结论,确实建立在坚实无比的数学基础之上。
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质疑,转变为由衷的赞叹,并在最终的审稿意见中,强烈建议编辑优先考虑那些可能存在的、理解上的“难点”
,认为这恰恰是论文深邃之所在。
最终,三位审稿人返回的意见高度一致:
“论文提出了一个新颖而强大的框架,解决了稀疏确定性图谱渐近行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建立了与随机矩阵理论的惊人联系。
证明过程创新、深刻且严谨。
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强烈建议接受。”
“作者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洞察力和技术能力。
这项工作无疑是对谱图论和随机矩阵领域的重要贡献。”
“尽管结论初看有违直觉,但论证无可挑剔。
这是一篇卓越的论文。”
编辑部收到如此积极且统一的审稿意见,后续的流程便水到渠成。
几乎没有经过太多波折,录用通知便到了张诚的邮箱。
唯一的“修改意见”
,仅仅是按照期刊风格微调了部分参考文献的格式和个别图表的标注。
整个过程,从投稿到最终接受,耗时之短,在《数学年刊》这样的顶级期刊中堪称罕见。
当张诚在书房里,平静地阅读着那封正式录用邮件时,窗外已是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未名湖上,泛起粼粼波光。
他的脸上并无狂喜,只有一种淡淡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从容。
有一,便有二。
凭借扎实过硬的工作和次成功建立的信誉,他在这座数学圣殿中,已然开辟了一条相对顺畅的通道。
他回复邮件确认接受,并按要求提交了最终版稿件。
接下来,便是静待下个月新一期《数学年刊》的印。
他知道,当这篇论文面世之时,必将再次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一番新的讨论与关注。
而他“数学天才”
的名号,也将因此更加稳固,并向着更广阔的领域传播。
关掉邮箱,张诚的目光重新投向书桌上摊开的物理化学笔记和那篇刚刚完成的、关于催化机理的总结报告。
数学的堡垒已被再次攻克一角,但知识的疆域无边无际。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微起的波澜,再次沉浸到对物质世界下一个奥秘的探索之中。
前路漫漫,唯有持续前行。
燕园的灯火,再次为这个永不知疲倦的年轻灵魂,点亮了又一个求索的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