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后,张诚再次登录了《数学年刊》的在线投稿系统。
与第一次投稿时需要创建新账户不同,这一次,他直接使用已有的账户登录。
系统界面自动关联了他之前的信息。
在“作者信息”
栏,h,iversity(jottragprograof13universities)的机构信息赫然在列。
旁边甚至有一个小小的标记,提示该账号下已有一篇“pub1ished(已表)”
的论文。
当张诚上传新的论文稿件,填写完标题、摘要等信息后,他注意到投稿流程似乎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系统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直接进入“待处理”
状态,而是短暂地“卡顿”
了一下,随即弹出一个提示框:
“检测到您投稿的论文与您已表的论文在作者和机构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您的稿件已进入快处理通道。
编辑部将优先处理。”
张诚微微挑眉。
这算是……“优质作者”
的隐形福利?他想起学术界确实存在类似机制,对于已在顶级期刊表过高质量论文的作者,后续投稿有时会得到更快的初步响应,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稿件来自“不靠谱来源”
的风险。
他没有多想,按照流程完成提交,然后便关闭了网页,心态平和。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他对这个过程已然熟悉,内心并无太多波澜,只是将之视为一个必要的步骤。
然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数学年刊》编辑部的内部流程,却因为这篇新的投稿而激起了一圈小小的涟漪。
技术编辑戴维斯像往常一样处理着源源不断的投稿。
当系统提示有一篇来自“h,g”
的新稿件时,他几乎是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这个名字,连同那篇被德利涅教授誉为“开创性”
的论文,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为他带来了不小的职业声誉。
他立刻点开稿件,快浏览摘要和引言。
“sparsedeteristicgraphs(稀疏确定性图)”
、“p1aiversa1loca1spectra1statistetdoatrixtheory(随机矩阵理论)”
……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透露出又是一项位于交叉前沿的深刻工作。
戴维斯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其精妙之处,但他敏锐的学术嗅觉告诉他,这绝非等闲之作。
“又是他……那个北大的九岁天才!”
戴维斯喃喃自语,脸上带着混合着惊叹和期待的表情。
他没有丝毫耽搁,迅完成了初步的格式检查和查重(自然是原创),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其标记为“高优先级”
,直接推送给了领域内的资深编辑。
资深编辑同样记得“h,g”
这个名字。
在粗略审阅了论文的主题和创新点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鉴于作者已有前一篇论文的卓越表现,且本篇论文从表面上看质量极高,可以跳过部分冗长的内部预审环节,直接寻找合适的审稿人进行外审。
这无疑大大加快了流程。
审稿人的邀请出得异常顺利。
当几位在谱图论或随机矩阵领域享有盛誉的数学家收到《数学年刊》的审稿邀请,看到论文标题和作者是“h,g”
时,他们的反应出奇地一致:先是惊讶,然后是浓厚的兴趣,几乎都在第一时间接受了邀请。
“是那个解决了非紧流形l2-上同调推广的年轻人?”
“他又转向图论和随机矩阵了?跨度不小啊!”
“德利涅如此推崇,我倒要看看他这次又带来了什么惊喜。”
带着这样的期待,审稿人们开始了细致乃至苛刻的审阅。
他们仔细检查着论文中构建的“局部-全局”
框架是否严密,推敲那个“确定性平均场方法”
的每一步是否合理,验证其连接确定性图与随机矩阵普适性的核心定理证明是否无懈可击。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一位审稿人最初对“确定性系统涌现随机普适性”
这一核心结论持强烈的怀疑态度,认为这违背直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