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的残余效果。
第三日:评阅风云与成绩落定
所有考试结束后,紧张的评阅工作立即展开。
各科的评阅老师,尤其是数学和文史的专家,在拿到张诚的答卷后,无不经历了从好奇、到惊讶、再到震撼的心路历程。
高等数学的答卷被紧急扫描,通过加密渠道送给了远在海外的邱成桐老先生,同时也由北大数学院的几位资深教授进行初步评阅。
几位教授看着那清晰、严谨甚至带着一丝美感的解答过程,尤其是那些画龙点睛的注释,纷纷感叹:
“这思路……太清晰了!
完全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这一步的放缩,妙啊!
我怎么没想到?”
“看这里,他还指出了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纤维丛情形……这视野,真的只是个孩子?”
“邱老出的题,果然非同凡响。
但这孩子的解答,更是……唉,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最终,邱老在收到答卷后,亲自回函,上面只有简短的八个字:“解答完美,无可挑剔。”
并附上了一个满分。
北大的教授们自然也无异议,高等数学,满分。
大学英语的评阅相对顺利。
笔试的阅读理解准确率高,议论文结构严谨、论点明确;听力几乎满分;口语表达也得到了外教的高度认可。
综合评定,优秀(a+)。
体育科目的成绩毫无悬念,体检报告和运动能力评定表都明确显示——“优秀”
。
而最引轰动的,是文史策论——《意气论》的评阅现场。
在北大国学研究院的一间古色古香的会议室里,几位白苍苍、在国学、古典文学、历史领域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围坐在一起,传阅着张诚的那份答卷。
起初,会议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轻微的吸气声、难以置信的啧啧声开始响起。
一位专研先秦两汉文学的老教授,戴着老花镜,手指颤抖地指着文章中引用的屈、贾、管、鲍等典故,声音激动得有些颤:“这…这用典之精准,信手拈来,宛如宿构!
更难得的是与义理贴合无间,绝非简单堆砌。
你看他对‘志趣性格’的论述,引入王安石与司马光,道出‘和而不同’的真谛,此等见识,远一般学子!”
旁边一位研究宋明理学的老先生,反复品味着“意志气概”
与“主观偏激”
的辩证分析,尤其是结尾处“善驭意气”
的论点,他捻着胡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不止是文采!
诸位请看,此文之理路!
由气而趣,由趣而偏,层层递进,最终归于‘驾驭’与‘修养’。
这哪里是简单的作文?这分明是一篇微型的‘心性修养论’!
其思辨之清晰,立意之高远,已得古文‘载道’之精髓。
尤其最后引太史公语作结,犹如画龙点睛,将全文提升至‘立言’之境!
奇才,真乃奇才也!”
一位历史学教授则对文中大量历史事例的运用赞不绝口:“史料娴熟,取舍精当。
论项羽知其败因,论苻坚明其骄矜,论晁错、商鞅察其法意与执行之矛盾,皆能切中肯綮,非深谙史事者不能为。
这孩子…莫非打娘胎里就开始读《史记》、《资治通鉴》了?”
评阅组组长,一位在国学界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最后总结道:“此文,骈俪行文,气韵生动,典故丰赡,论证周密,且格高意远,已具古文大家之风范。
更可贵者,是其间流露出的那种贯通古今、洞察人性的智慧光芒。
单以此文论,授予国学专业博士学位亦不为过。
我辈教书育人数十载,未曾想能在垂暮之年,得见如此璞玉浑金!
联合培养计划,果然名不虚传,此子未来,不可限量!”
最终,《意气论》毫无争议地获得了最高评价,满分!
综合四科成绩,张诚的次联合培养期末考核,取得了全科满分优秀的惊人成绩!
当徐海院士拿到这份成绩单时,饶是他早已对张诚的天赋有所预估,仍是被深深震撼了。
他第一时间通过加密电话,向联合培养导师小组的其他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