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一周的时间悄然流逝。
燕园内的学习气氛愈紧张起来,随处可见抱着书本匆匆行走、口中念念有词的学生,图书馆和自习室更是座无虚席。
期末的钟声,如同一声号令,唤醒了所有学子潜藏的潜力与紧迫感。
距离华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已不足二十天,空气中仿佛也隐隐弥漫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年味,与这紧张的学术氛围交织在一起,构成燕园冬日独特的风景。
在这片忙碌之中,张诚的“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
次期末考核,也如期而至。
为了方便起见,联合培养导师小组经过商议,决定委托北京大学作为主考单位,具体负责此次考核的组织与实施。
然而,出题与评阅的标准,则是由十三校的院士们通过多次电话会议,共同商议敲定。
这些学术界的泰斗们,对于张诚这位年仅八岁多的“特殊学生”
的次正式学业检验,表现出了乎寻常的重视。
他们既想了解张诚在不受常规课程约束的情况下,基础知识掌握到了何种程度,更想借此机会,探一探这位早已展现出惊人科研天赋的神童,其综合能力的“上限”
究竟在何处。
经过反复斟酌,最终,院士们一致同意,将此次考核的试题难度水准,定位于国内顶尖高校(如清北、华五)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水平。
这远非普通本科新生所能企及,甚至对很多博士生而言也颇具挑战性。
他们要的,不是检验张诚是否记住了课本知识,而是要看他能否运用知识,展现出一流科研后备力量应有的思维深度、广度与创造力。
各科目的具体安排也随之出炉:
·高等数学:作为核心中的核心,由远在海外、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邱成桐老先生亲自远程命题。
其分量与难度,不言而喻。
·大学英语: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资深教授团队负责,重点考察学术英语的应用能力,包括高难度文献阅读、学术写作及高水准的听力、口语交流。
·文史策论:委托北大国学研究院与文史学院的顶尖专家联合命题评阅。
题目要求撰写一篇议论文,需解析“意气”
一词所蕴含的“意志气概”
、“志趣性格”
与“主观偏激的情绪”
这三个义项,并结合历史或现实事例展开论述,要求文章立意深刻、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这旨在考察张诚的人文积淀、思辨能力与文字功底。
·体育:此项相对特殊,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由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医生负责;二是基本的体育运动能力评定,由北大体育教研部的教师执行。
目的很明确,确保这位“国宝级”
苗子的身体能够承受未来的科研重压。
考核时间压缩在两天内完成。
第一天上午进行高等数学考试,下午进行文史策论写作。
第二天上午进行大学英语的笔试与听力测试,下午则是口语测试以及体育的体检与运动能力评定。
整个安排紧凑而高效。
第一日:数学与文史的交锋
清晨,冬日的阳光尚未驱散全部的寒意,张诚在王淑萍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指定的一间安静的小会议室,这里被临时布置成了他的专属考场。
两位由学校指派的、表情严肃的监考老师早已在此等候。
环境安静,确保了绝对的专注。
上午,高等数学。
当密封的试卷袋被当众拆开,那份由邱老亲拟的试卷呈现在张诚面前时,连一旁监督的教务老师都暗暗吸了口凉气。
试卷题量不大,仅有三道大题,但每一道都堪称“庞然大物”
,涉及了现代分析、微分几何与代数拓扑的深刻交叉领域,远非本科知识所能覆盖,甚至触及了某些前沿研究的思想。
这完全是在考察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直觉。
张诚面色平静,快浏览了一遍题目。
在三级数学视野的加持下,这些题目虽然精巧艰深,但并未出他的理解范畴。
他略作思索,便拿起笔,开始在答题纸上从容书写。
没有过多的犹豫,没有反复的涂改,他的笔尖流畅地划过纸面,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