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第二篇论文后的休整,张诚处理得更加驾轻就熟。
他深知在这种高强度的脑力马拉松中,张弛有度的重要性远一味地猛冲猛打。
身体的疲惫可以通过睡眠和营养补充,但精神上的倦怠则需要通过心境的转换来涤荡。
他依旧选择了未名湖畔的漫步,让清冷的空气和开阔的湖面洗去思维的“残渣”
。
随后,他再次拨通了徐海院士和家里的电话。
与导师的通话依旧是报平安,隐去了具体的进展,只言“仍在努力整理思路”
;与父母的通话则更多地沉浸在亲情的温暖中,听着母亲念叨弟弟又学会了哪个新词,父亲说起家里小生意的新变化,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话题,仿佛将他短暂地从那个纯粹由符号和逻辑构成的世界里拉回现实,获得了宝贵的“接地气”
时刻。
这种有意识的“抽离”
,效果显着。
当他再次坐在书桌前,准备开启第三轮攻坚时,心态已然调整到最佳状态。
脑海中因连续作战而产生的细微滞涩感消失了,思维的锋刃重新变得寒光闪闪,锐利无匹。
淡蓝色的药剂再次挥作用,将外界的一切干扰屏蔽。
他的目光,这次投向了白板上剩下的最后一个预先圈定的方向,也是在他看来最具理论深度和抽象美感的一个:模空间紧化与稳定性判定的导出几何新诠。
这是一个纯属代数几何,或者说,是当代代数几何最前沿领域——导出代数几何——的议题。
模空间,简单来说,是参数化一类几何对象(例如代数曲线、向量丛等)的空间本身。
研究模空间的结构是现代数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而“紧化”
,则是为了完善模空间,将其边界行为不好的点(即“退化”
的几何对象)以一种可控的方式添加进来,形成一个性质良好的完备空间。
他具体关注的,是某类带有额外结构(比如标记点或特定上同调类)的代数曲线的模空间紧化问题。
在这个紧化的过程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是“稳定性”
,它决定了哪些退化对象有资格被纳入紧化后的模空间。
经典的稳定性判定准则(例如几何不变量理论git中的准则)在某些复杂情况下会变得难以计算,甚至有些“人为”
和笨拙。
张诚的创新之处,在于他试图完全从导出代数几何(deriveda1braicotry)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构建整个稳定性理论。
导出代数几何是格罗滕迪克晚年思想的延伸与展,其核心在于将传统的几何空间(概形)提升到一个更高范畴化的层次(“导出概形”
或“无穷广群”
),从而能够更精细地捕捉空间的“派生”
信息,比如障碍理论、形变理论等。
在这个框架下,许多传统的几何概念需要被重新定义和理解。
他的目标雄心勃勃:为所研究的模空间,构造一个全新的、内蕴的紧化,其稳定性判定准则完全由导出范畴内的同调代数条件所给出,从而绕过传统git方法中依赖于线性化选择的繁琐性。
这意味着一场从基础语言到上层建筑的全新构建。
张诚先需要将自己彻底沉浸在导出几何的思维模式中。
他回顾了rie等人的奠基性工作,理解了导出概形作为仿射导出概形的无穷广环粘合这一核心思想。
然后,他开始为他所研究的特定模空间(暂时记为_g,n,b,表示亏格g、带n个标记点、代表上同调类b的稳定映射的模空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导出提升”
,即构造其导出版本r_g,n,b。
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极高的技巧。
他需要定义恰当的导出叠(derivedstack)结构,并证明它确实正确地参数化了带有“导出信息”
的几何对象。
这涉及到复杂的同伦极限和无穷范畴的运用。
书桌上的草稿纸,开始被各种复杂的交换图、谱序列以及∞-范畴的通用性质证明所占据。
这与他前两篇论文中更多分析、估计的风格截然不同,充满了范畴论的抽象与优雅。
在尝试直接定义稳定性准则时,他遇到了一个严重的概念性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