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方法,克服了传统技巧在处理此类一般非紧流形时的不足,从而实现了定理的推广。
他强调,这个新方法本身可能对其他涉及非紧空间分析的问题具有独立的意义。
主体部分,他按照数学论文的标准结构,一步步展开:预备知识(定义、记号、引用的基本定理)、核心定理的陈述、以及长达数十页的严密证明。
他将那五天来呕心沥血得到的论证过程,用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重新表述。
每一个引理,每一个命题,都确保逻辑自洽,与前后文无缝衔接。
他甚至在其中加入了几个反例,说明如果放松定理中的某些条件,结论将不再成立,这进一步凸显了定理的精确性和深度。
整个过程,他反复斟酌用词,检查每一步推导,确保没有任何跳步或模糊之处。
这本身也是一种极耗心力的工作。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雕刻家,在精心打磨一件玉器,力求每一个面都光洁无瑕,每一条线条都流畅自然。
当最后敲下end{dot}的时候,窗外已是第五天的黄昏。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书房的地板上,也洒在张诚苍白但闪烁着兴奋光芒的脸上。
他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将五天来积压的所有疲惫、紧张和专注,都随着这口气吐了出去。
身体像是被抽空了力气,向后靠在椅背上,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有极度的疲惫,有成功的喜悦,更有一种历经艰险终于攀登上一座高峰后的巨大满足感。
五天!
平均每天只睡六个小时,消耗了三支精神集中药剂,写满了过两百张a4大小的草稿纸,最终在电脑上完成了这篇三十五页的论文。
他仔细地将论文保存,备份。
并没有急于投稿。
他需要让自己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中暂时脱离出来,以更冷静、更挑剔的眼光,在明天或者后天重新审阅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因为久坐而僵硬的身体,骨骼出轻微的响声。
推开书房门,走到二楼的阳台。
晚风带着深秋的凉意拂面而来,未名湖在暮色中显得静谧而深邃。
“第一篇……”
他低声自语,嘴角终于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一个弧度。
这只是开始,是十篇论文的第一块基石。
前路依然漫漫,挑战依然艰巨。
但这第一步的成功,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信心。
证明了这条路是可行的,证明了他在三级数学视野下,确实具备了稳定产出顶尖成果的能力。
他回到屋内,王老师已经将晚餐放在门口。
今天是红烧排骨和清炒时蔬,香气扑鼻。
他第一次感觉到饥饿如同猛兽般袭来。
他知道,短暂的休整后,更加疯狂的写作征程,还在后面等着他。
但此刻,他允许自己,为这磨砺了五天才终于出鞘的第一剑,小小地庆贺一下。
燕园的夜空,繁星初上,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这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那艰苦卓绝却又光芒四射的成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