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随时找我老头子!”
徐院士的平易近人,瞬间拉近了距离。
张诚也笑了起来:“一定经常向徐院士请教,您别嫌我烦就好。”
最后,周副校长介绍那位女性:“这位是王淑萍老师,是联合培养委员会经过精心挑选,为你配备的专职生活老师。
王老师以前在附小做过多年班主任,后来又在学校后勤部门负责学生工作,照顾孩子经验非常丰富,责任心极强。
以后你的日常起居、行程安排,就都由王老师负责了。”
王淑萍老师走上前,她蹲下身,与张诚平视,眼神温柔而坚定,语气柔和:“张诚同学,你好。
以后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想去哪里,或者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随时告诉王老师。
把我当成你在北京的家人就好。”
她的动作和语气,既体现了对张诚年龄的照顾,又保持着对他独立人格的尊重,尺度拿捏得极好。
“王老师好,以后麻烦您了。”
张诚感受到她的善意和专业,心中对未来的生活安排更多了几分踏实。
寒暄过后,一行人乘坐学校安排的商务车,驶离机场,朝着海淀区的方向前行。
车窗外的景色飞流转,从机场高的现代感,逐渐过渡到海淀区特有的浓郁学术文化氛围。
当汽车驶入颐和园路,那片闻名遐迩的飞檐斗拱、红墙灰瓦的建筑群映入眼帘时,即便是张诚,心中也不由得生出一丝朝圣般的庄重感。
燕园,到了。
车辆没有在热闹的新生报到区域停留,而是径直驶向了校园深处,靠近未名湖区域的一片相对幽静的居住区。
这里多是专家公寓和一些招待所,环境清雅,绿树成荫。
最终,车在一栋独立的、带着小院落的两层小楼前停下。
周副校长笑着解释道:“张诚啊,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年龄小,需要绝对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学校的导师前来交流指导,学校经过研究,决定将这套专家临湖苑暂借给你使用。
这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离图书馆、教学楼和各院系都不远,你看还满意吗?”
张诚有些意外,他原以为会是一间条件好一些的单身宿舍,没想到竟是如此规格。
他跟着周副校长等人走进小楼。
一楼是宽敞的客厅、餐厅、厨房以及一间给生活老师准备的卧室带独立卫生间;二楼则是一间大的卧室、书房以及另一个卫生间。
书房里书架林立,书桌宽大,光线充足,窗外正对着未名湖的一角,波光粼粼,塔影依稀,景色绝佳。
各种家具电器都是新的,显然是精心准备过。
“这……条件太好了,谢谢学校,谢谢周校长和各位领导的安排。”
张诚由衷地说道。
这样一个独立空间,确实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他的隐私和自由,避免了与普通大学生同住可能带来的诸多不便。
“你喜欢就好。”
周副校长见张诚满意,也很高兴,“这都是应该的。
希望你在这里能生活愉快,学有所成。”
随后,便是办理一系列入学手续。
因为有副校长亲自陪同,所有流程都是走的特殊通道,高效而迅。
那张特制的、印有十三所高校标志和张诚照片的校园卡和学生证,在刷卡机上轻轻一贴,清脆的“滴”
声响起,意味着他正式成为了这十三所顶尖学府共同承认的特殊学生。
图书馆权限、各院系实验室的门禁权限(在导师陪同下或经批准后使用)、食堂消费功能等一应激活。
王淑萍老师则迅进入了角色,帮着张诚将行李归置妥当,熟悉小楼里各种设备的使用,记录下张诚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并表示会负责后续的食材采购和日常餐饮安排,确保营养均衡。
一切安顿就绪,周副校长和徐院士又关切地嘱咐了几句,便先行离开,让张诚好好休息。
王老师也去忙碌安置自己的物品和熟悉环境。
小楼里终于安静下来。
张诚独自站在二楼书房的窗前,望着窗外如画的燕园景致,深深吸了一口气。
新的阶段,正式开始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张诚并没有急于立刻投入到高强度的专业学习中。
他深知“磨刀不误砍柴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