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起手式,已然有了几分唐宋八大家论说文的格局气度!
他瞬间收起了所有的轻视与怠慢,神情变得无比凝重。
他急忙移动鼠标,停止了计时,然后猛地举起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向不远处的作文阅卷组组长示意:“组长!
请您过来一下!
这里……这里有一篇作文,需要您看看!”
作文阅卷组组长姓李,是省内另一位德高望重的语文教育专家,来自顶尖高校的教授。
他听到王老师略显焦急的呼唤,心里“咯噔”
一下,还以为遇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卷”
,比如极端负面情绪、敏感政治话题或者完全不知所云的涂鸦。
他不敢怠慢,立刻站起身,快步走了过去。
“怎么了,王老师?是卷面有问题还是内容……”
李组长一边走一边低声询问。
“不是,组长,您……您自己看。”
王老师让开位置,指着自己的电脑屏幕,语气依旧带着震惊,“这篇作文……是文言文写的!”
“文言文?”
李组长眉头瞬间拧紧,脸色也沉了下来。
在他的阅卷生涯中,不是没遇到过试图用文言文写作的考生,但九成九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通篇语病,典故错用,让人哭笑不得。
他心中已然做好了看到一篇“惨不忍睹”
之作的准备。
然而,当他站在屏幕前,目光落在那些苍劲有力(从笔迹可见风骨)的文字上时,仅仅读完了第一段,他脸上的不耐与凝重就瞬间被一种极度的惊愕所取代!
“……观夫人生寰宇,亦犹星之悬天、舟之泛海,必审其方位而后可成其道也。”
这立意,这文笔!
他下意识地扶住了王老师的椅背,身体前倾,几乎要将脸贴到屏幕上,开始逐字逐句,屏息凝神地阅读下去:
昔者屈子沉吟泽畔,非不知渔父之乐,然兰蕙之性岂甘同于蒿艾?遂怀石赴湘流,留《离骚》照汗青。
此守其志而彰其值也。
陶潜解绶归田,非不谙仕途之显,然松菊之节安肯折于斗米?故东篱采菊,令千载仰高风。
此安其位而全其真也。
由是观之,士之价值,非系于显晦,而在守道不移耳。
以屈原、陶渊明为例,一殉道,一归隐,精准阐释“定位”
与“守道”
对实现个体价值的关键作用。
典故运用贴切自然,对比鲜明,论述有力。
若夫范希文划粥断齑,处江湖则忧黎庶,居庙堂则固边防。
其《岳阳楼记》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岂非立身有定,故能进退皆忧乐天下耶?至若张横渠立“为天地立心”
之誓,王阳明践“知行合一”
之旨,皆因定位明确,故能成万世师表。
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非虚言也。
笔锋一转,引范仲淹、张载、王阳明为例,论述更高层次的“位”
——心系天下的士大夫之位。
论证层层递进,从个人操守上升到家国情怀与思想传承,格局宏大。
然今之世,有逐利如鹜者,朝慕钟鸣鼎食,暮羡林泉高蹈,终岁惶惶若丧家之犬。
此正如《易》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昔赵括徒读父书,强居将位,卒使四十万甲胄尽埋长平;王安石锐意革新,然用人失察,终致青苗法成祸民之政。
故《礼记》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实为至理。
联系现实,批判无定位、无操守的浮躁世风,并引用赵括、王安石的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德不配位”
的危害,引经据典,切中时弊,思辨性极强。
盖闻骐骥不服盐车,鸿鹄不栖榆枋。
人之在世,当审己度势:才若管仲,当展经纶于庙堂;性若林逋,可寄情怀于梅鹤。
昔孔圣赞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
之志,复叹颜回“箪食瓢饮”
之乐,是知价值之实现在乎适性循道,非必拘于显达也。
再以骐骥、鸿鹄为喻,强调人需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引用管仲、林逋、曾点、颜回等历史人物,说明价值实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