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更是直接用洛伦兹变换给出了清晰明了的阐释,其理解深度远中学竞赛要求。
办公室里的老师们,起初还在各自忙碌,但渐渐地,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那个沉浸在做题中的幼小身影所吸引。
看着他下笔如有神助的样子,看着他草稿纸上那些简洁优美、直击要害的物理图像和数学推导,老师们的脸上再次浮现出与当初数学组老师们如出一辙的震惊与难以置信。
这……这真的是一个七岁多、刚上高一的孩子能做出来的?这物理直觉,这建模能力,这数学工具的应用……简直比很多高三的物理竞赛尖子生还要老辣、还要深刻!
不过二十多分钟,张诚再次放下了笔。
“老师,我做完了。”
赵老师几乎是屏着呼吸走过去,拿起试卷,双手微微颤抖着开始批阅。
选择题、填空题,全对!
计算题、论证题,思路清晰,步骤严谨,答案精准,甚至有些解法巧妙得让他这个老教师都眼前一亮!
又是满分!
办公室里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只剩下几位老师粗重的呼吸声。
“天才……全科天才……”
一位年轻物理老师喃喃自语,脸上写满了世界观被刷新的震撼。
赵老师看着试卷,又看看一脸平静的张诚,激动得嘴唇都有些哆嗦:“好!
好!
好!
张诚同学,我立刻给你报名!
不!
我亲自负责你的物理竞赛培训!
我们一中,看来是要出一个理综双料天才了!”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再次飞遍了县一中的校园。
“听说了吗?张诚要参加物理奥赛!”
“真的假的?他不是刚拿了数学金牌吗?”
“物理组的赵老师亲自测试了,又是满分!
怪物啊!”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刚刚因为时间流逝而对张诚稍有淡忘的同学们,再次被这个消息震撼。
原本以为数学金牌已是他的极限,没想到那仅仅是冰山一角!
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碾压式天赋,让所有人在惊叹之余,也不由得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张诚顺利加入了物理竞赛集训队。
队里的成员大多是对物理有着浓厚兴趣和一定天赋的高二高三学长学姐。
他们早已听闻张诚数学上的威名,但对于他涉足物理,起初多少有些将信将疑,甚至带着几分看好戏的心态。
然而,第一次集训,张诚就用实力让所有质疑者闭上了嘴。
无论是理论讲解还是难题讨论,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提供多种巧妙的解题思路,甚至能引伸出一些连辅导老师都需要思考的、更深层次的物理问题。
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深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之娴熟,完全不像一个初学者,更像是一个浸淫物理多年的研究者。
集训队的指导老师,一位姓刘的特级教师,在观察了张诚几次后,私下里对赵老师感叹:“老赵,这孩子……我感觉他懂的比我还多!
很多问题,他不是在‘解’,而是在‘阐释’,仿佛他早就知道了答案,只是在给我们展示通往答案的其中一条路径而已。
这太可怕了!”
备战的日子紧张而充实。
张诚并未因自身知识储备的前而懈怠。
他明白,竞赛有其独特的规则和侧重点。
他系统地梳理了中学物理竞赛的知识体系,研究了大量的真题和训练题,熟悉各种题型和解题技巧。
同时,他也没有放下更高层次知识的学习。
在租住小屋的书桌上,除了竞赛资料,还摆放着诸如《数学物理方法》(顾樵)、《经典力学》(go1dste)、《电动力学导论》(griffiths)、《量子力学与路径积分》(feynan)等在国际顶尖大学物理系博士生中都广为使用的经典教材。
这些书籍内容深奥,充斥着复杂的偏微分方程、张量分析、群论初步等高等数学工具。
但在张诚等级3的数学和等级2的物理基础上,阅读这些书籍虽然仍需认真思考,却已并非不可逾越的天堑。
他如同一个贪婪的探险家,在物理学的深海中不断下潜,汲取着更为本源的知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