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平静的话语落在物理教研组办公室,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物理竞赛的负责老师姓赵,是一位年近五十、头已有些花白、但眼神依旧锐利的老教师。
他正戴着老花镜批改作业,闻言手一抖,红笔在作业本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他猛地抬起头,扶了扶眼镜,难以置信地看着站在办公桌前、身高才刚过桌面的张诚。
“张……张诚同学?你说什么?你要参加物理竞赛?”
赵老师的声音因为惊讶而提高了八度,引来了办公室里其他几位物理老师的侧目。
“是的,赵老师。”
张诚语气依旧平稳,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想报名参加今年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办公室里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声议论。
“物理竞赛?他不是刚拿了数学奥赛金牌吗?”
“这才开学几天?物理竞赛和数学竞赛路子可不一样啊!”
“这孩子……精力能跟得上吗?物理也需要时间积累啊!”
不怪老师们惊讶。
张诚在数学上的天赋和成就,已经震撼了整个学校乃至全县。
但学科之间毕竟存在壁垒,数学好不代表物理就一定强,尤其是竞赛物理,对概念的理解、模型的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极高,需要大量的训练和积累。
张诚才刚上高一第二学期,年龄又如此之小,之前也并未显露出在物理方面的特殊才能(他之前的物理成绩固然优秀,但并未达到数学那种匪夷所思的程度),此刻突然提出要参加竞争同样激烈的物理奥赛,实在让人难以立刻接受。
赵老师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尽量用温和的语气说道:“张诚同学,老师知道你在数学上非常有天赋。
但是物理竞赛……它有自己的特点和难度。
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很高。
而且备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不会影响到你数学方面的进一步学习?或者……其他科目的平衡?”
赵老师的担忧合情合理。
他担心张诚是凭借一时兴起,或者被数学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想要“遍地开花”
,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张诚早就预料到了老师的反应。
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再次采用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老师,我知道。
您可以找一些题目考考我。”
他的眼神清澈而笃定,那是一种源于绝对实力的平静,而非少年人的盲目自信。
赵老师看着他的眼睛,犹豫了片刻。
他想起了数学组陈老师当初类似的经历,以及张诚后来创造的奇迹。
难道这孩子,在物理上也……
“好!”
赵老师也是个爽快人,他立刻从抽屉里翻出一套往年物理竞赛的预赛模拟题,难度颇高,里面有不少题目涉及了高中物理的边界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技巧。
“你把这套题做一下,不用限时,能做多少做多少。”
张诚接过试卷,道了声谢,便在办公室角落的空桌前坐了下来。
他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快地将整张试卷浏览了一遍。
力学的复杂连接体问题,电磁学的场路结合与等效思想,热学的微观解释与宏观过程分析,光学的波动性与几何光学结合,甚至还有一道涉及初步相对论时空观念的思考题……这些题目对于普通高中生而言,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
然而,在张诚的眼中,这些题目却仿佛被剥去了纷繁复杂的外衣,直接露出了其内在的物理本质和数学骨架。
拥有等级2(清北交复物理博士水平)的物理学知识和等级3的数学能力,再看这些中学生层次的题目,视角已然完全不同。
就像一位建筑大师回头看孩童搭建的积木,结构、受力、美感,一切了然于胸。
他没有丝毫停顿,拿起笔,便开始书写。
没有苦苦思索的凝滞,没有反复涂改的犹豫。
他的笔尖在纸上流畅地移动,出稳定而轻快的沙沙声。
复杂的力学系统,他寥寥数笔受力分析,便列出了最简洁有效的方程;诡异的电磁场问题,他运用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律等,直指核心,化解无形;那道相对论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