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正在批改作业,闻言笔尖一顿,抬起头,扶了扶眼镜,脸上写满了惊讶与迟疑:“张诚?你要参加数学奥赛?这个……奥赛的难度和平时考试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涉及很多纲的知识和非常规的思维……”
不是陈老师不相信张诚的能力,实在是这孩子年龄太小了。
奥赛是高中生的战场,竞争对手都是各个学校筛选出来的顶尖理科苗子,很多甚至是高二、高三的学生,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思维成熟度,都远非一个刚上高一(实际年龄七岁)的孩子可比。
他担心张诚贸然参加,万一受挫,会打击到他的自信心。
“老师,我知道。
我想试试。”
张诚的语气依旧平静,但眼神中的笃定却不容置疑。
陈老师看着他那双清澈却仿佛能洞穿一切的眼睛,犹豫了一下,说道:“这样吧,我这里有去年省赛的一套预赛题,不算太难,但很有代表性。
你做一下看看,如果能达到我们学校奥数集训队的入门标准,我就帮你报名,怎么样?”
这在他看来,已经是一个近乎“劝退”
的设置了。
学校奥数集训队的入门标准,对于很多高一学生而言都颇具挑战性。
“好的,谢谢老师。”
张诚接过试卷,没有丝毫犹豫,就在陈老师办公桌旁的空位上坐了下来,拿出笔,铺开草稿纸。
陈老师原本打算继续批改作业,偶尔瞥一眼。
但他很快就被张诚答题的状态吸引了。
没有审题的踌躇,没有反复的验算。
张诚的目光在题目上快扫过,手中的笔便如同拥有了生命一般,在草稿纸上流畅地舞动起来。
清晰的逻辑链条、巧妙的辅助线、简洁的代数变换、天马行空却又精准无比的构造法……那些在普通学生看来晦涩难懂、需要苦思冥想的题目,在他笔下仿佛变成了一条条清晰可见的康庄大道,被轻易地跨越、征服。
办公室里其他几位老师也注意到了这边的动静,渐渐围拢过来。
看着张诚那匪夷所思的答题度和纸上那些简洁优美、直指问题核心的解答过程,老师们脸上的表情从好奇,到惊讶,再到彻底的震惊,最终化为无声的沉默。
不过二十多分钟,一张标准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的奥数预赛卷,张诚已然放下了笔。
“老师,我做完了。”
陈老师几乎是颤抖着手接过试卷,当场批阅起来。
选择题、填空题,全对!
解答题,步骤清晰,逻辑严谨,答案完美!
满分!
办公室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这……”
陈老师看着试卷,又看看面前身高只及自己胸口的张诚,激动得语无伦次,“天才!
真正的数学天才!
我这就去给你报名!
不!
我直接去找校长!
你必须进集训队!
不!
你就是我们一中冲击省奖,甚至国奖的最大希望!”
陈老师如同现了绝世珍宝,风风火火地冲出了办公室。
消息迅传开,刚刚平静不久的校园再次因为张诚而泛起了涟漪。
这一次,不再是好奇与审视,而是带着一种仰望强者般的震撼与期待。
张诚顺利进入了学校奥数集训队。
集训队的成员基本都是高二高三的学长学姐,起初他们对这个“小豆丁”
的加入颇不以为然,甚至有些轻视。
但几次集训下来,当张诚以碾压般的姿态,轻松解决掉所有让他们抓耳挠腮的难题,并能用多种方法给出优美解答时,所有的轻视都化为了由衷的敬佩和一点点……受挫感。
人与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
这句话,此刻成了集训队成员们心中共同的慨叹。
备战的日子紧张而充实。
张诚并未因实力群而懈怠,他系统地梳理了奥数各大板块的知识点,研究了大量的历年真题和经典赛题,甚至自己尝试出一些有深度的题目。
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尤其是对“数学思想”
和“解题策略”
的把握,变得更加圆融通透。
那原本停滞不前的数学经验条,似乎也随着这种高强度的思维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