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在黄土高原灼热的日光和阵阵蝉鸣中如期而至。
对于大多数乡村孩子来说,这两个月是无拘无束、上山下河、尽情撒欢的黄金时光。
但对于张诚而言,这却是一段可以心无旁骛、沉浸于知识海洋的宝贵时期。
学校的集体生活固然能提供一种规律性的框架,但真正能让他按照自身节奏疯狂汲取养分的,还是这种完全由自己掌控的、整块的时间。
家里的窑洞成了他专属的图书馆和研究室。
爷爷用旧木板给他钉了一个小书架,虽然粗糙,却整齐地排列着父亲陆续从省城寄回的各类书籍,从高年级课本到各种科普读物、文学名着,俨然成了这个贫寒之家最珍贵的财富角落。
弟弟张磊又长大了一些,正是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
他常常蹒跚着跑到哥哥身边,用沾着泥巴的小手去抓张诚的书页,或者咿咿呀呀地要求哥哥陪他玩。
张诚对这个弟弟极有耐心,总会放下书本,陪他玩一会儿简单的游戏,教他认几个新的数字或汉字,或者只是把他抱在怀里,给他讲一些简短的、关于书中世界的小故事。
这份越年龄的沉稳与温柔,让母亲李秀兰看在眼里,既欣慰又隐隐有些心疼——她的诚娃,似乎过早地告别了孩童应有的纯粹玩闹。
就在暑假开始后不久,张诚期待的系统提示再次于意识中浮现,光幕上的文字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任务布:青史明鉴】
【任务要求:于四十日内,熟练背诵并牢记《资治通鉴》(文选版核心卷册)所述之历史脉络、重大事件及关键人物。
】
【任务奖励:积分+1o,经验值+1o(可任意分配)。
】
《资治通鉴》!
即便是文选版或核心卷册,这部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宏篇巨着,以其三百多万字的规模(完整版)、跨越一千三百多年的时空、蕴含的深刻政治军事智慧与人性洞察,也绝非等闲。
其难度,远非之前的蒙学经典乃至四书五经可比。
这不仅是对记忆力的终极考验,更是对理解力、归纳力乃至心性耐力的巨大挑战。
张诚没有丝毫畏惧,眼中反而燃起了炽热的斗志。
历史,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兴衰成败的镜鉴。
通读它,不仅能夯实他的古文功底,更能让他对华夏文明的脉络、对权力运作的逻辑、对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表现,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这对于一个立志攀爬科技树、未来或许要面对更复杂环境的人来说,其价值无可估量。
很快,一部厚重的、由父亲想办法弄来的《资治通鉴》(文选精华本)寄到了张诚手中。
书页泛着微黄,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时光。
从此,张家窑洞的夜晚,便常常出现这样一幅景象:一盏明亮的电灯(家里条件改善后装的)下,一个五岁多的幼童正襟危坐,伏在炕桌上,神情专注地翻阅着那部与他身形极不相称的巨着。
窗外是西北高原特有的静谧星空,窗内是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幼童偶尔低声吟诵史论的清音。
母亲李秀兰起初并不清楚儿子读的是什么书,只觉得那书厚得吓人,里面的字句也远比唐诗宋词艰深拗口。
她只是默默地支持,每晚为儿子准备好驱蚊的艾草,或者一碗解暑的绿豆汤,然后坐在一旁,就着同样的灯光做着针线活,陪伴着儿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她看不懂那些文字,但她看得懂儿子眼神里的光芒,那是一种沉浸在智慧探索中的纯粹愉悦。
张诚的“过目不忘”
在此刻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史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机锋暗藏的朝堂论对……如同精准录入的数据流,被他源源不断地吸纳进脑海。
但他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在记忆的同时,充分调动前世的阅历和从四书五经中汲取的思辨能力,去理解事件背后的因果,去剖析人物的得失,去体会历史的周期性规律与偶然性瞬间。
他从周纪的礼崩乐坏,读到秦汉的金戈铁马;从三国的权谋诡计,读到南北朝的纷乱融合;从隋唐的盛世气象,读到五代十国的短促更迭……他仿佛化身为一个无声的观察者,跨越时空,亲历那一幕幕王朝兴衰、英雄辈出的历史活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