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地亮着一小团微弱得可怜的光晕。那光,并非来自屋内的电源,而是透过薄薄的、带着裂纹的玻璃窗,从隔壁单元某户尚未熄灯的窗户里勉强渗透过来的一点“恩赐”。像偷来的一般,吝啬地照亮了阳台角落里那个蜷缩着的、几乎要与阴影融为一体的身影。
李桂兰坐在一张矮小的马扎上,身上紧紧裹着那件抵御不住深夜寒气的旧棉袄,领子竖着,缩着脖子。她的膝盖上,放着一个破旧的搪瓷盆,盆里是几团颜色暗淡、粗细不一的旧毛线。她的脚边,散落着几件拆解到一半的、颜色款式各异的旧毛衣——那是她这些天,几乎是挨家挨户,赔着笑脸,从那些或许还存着一丝怜悯、或许只是急于处理废旧物的邻居们手里,近乎乞求地收集来的。
她的手指,那双因长期浸泡在冰冷洗衣水和与粗糙布料摩擦而布满裂口、冻疮和老茧的手指,正极其缓慢而又异常专注地动作着。她先将旧毛衣上的线头小心地找到,然后一点一点地拆解,将弯曲的毛线在搪瓷盆沿上捋顺,再缠绕成一个新的、小小的线团。动作熟练,却带着一种被生活重压磨砺出的、沉重的滞涩感。
寂静中,任何微小的声音都被放大。毛线摩擦时细微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噬桑叶,也像时间在一点点啃噬着她所剩无几的精力。窗外风声鹤唳,偶尔夹杂着远处野狗凄厉的吠叫,更添了几分凄凉。
就在这时,隔壁王家似乎传来了响动。王婶那压低却依旧清晰的、带着饱食后慵懒和惯常刻薄的声音,穿透了那堵几乎不隔音的墙壁:
“……瞅见没?老张家那口子,大半夜的还不睡,借着咱家光在那儿拆破烂呢!” 声音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鄙夷,“真是穷疯了!那点旧毛线能值几个钱?织出来的手套谁要?白送我都嫌扎手!男人没本事,就知道让婆娘点灯熬油地挣这塞牙缝的钱,也不嫌丢人!”
这话,像一把淬了冰的匕首,精准地捅进了李桂兰的耳膜。她的手指猛地一僵,缠绕的毛线差点从手中滑落。一股混合着屈辱、愤怒和无力的热流瞬间冲上头顶,让她眼前阵阵发黑。她能想象出王婶说这话时,那撇着嘴、翻着白眼的模样。
她没有回应,甚至没有朝墙壁的方向看一眼。任何的辩驳或哭泣,都只会让这嘲弄变得更加得意和响亮。她只是将嘴唇抿成一条失去血色的直线,深深地、无声地吸了一口冰冷的、带着毛线纤维和灰尘味道的空气,然后低下头,更加用力地、几乎是带着一种恨意地,继续着手里的动作。缠绕,捋顺,仿佛要将所有的委屈和愤怒,都缠绕进那一个个小小的、冰冷的线团里。
她知道,将这些粗细不一、颜色杂乱的旧毛线重新织成手套、袜子和围巾,再拿到早市上去卖,也换不来几个钱。或许,连女儿的一本新练习本都买不起。但这几乎是她在照顾家庭、料理家务之外,唯一能想到的、勉强可以贴补家用的办法了。她必须做点什么,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家,在沉默中彻底沉没。
她的腰背因为长时间的蜷缩和寒冷,传来一阵阵钻心的酸麻和刺痛,像有无数根冰冷的针在不停地扎。她只能时不时地停下动作,用拳头死死抵住后腰,狠命地揉上几下,待到那阵尖锐的痛楚稍稍缓解,便又立刻俯下身,继续那仿佛永无止境的拆解与缠绕。
借着那点微弱得可怜的、偷来的邻家灯火,她偶尔会抬起沉重的眼皮,望向里屋的方向。
里屋的门虚掩着,里面是一片更深的黑暗。张建设面朝墙壁躺着,被子盖得严严实实,一动不动,象是睡熟了。但她知道他没有。他那过于僵直的背影,和偶尔传来的、被极力压抑的、悠长而沉重的呼吸声,暴露了他清醒的事实。他甚至不敢翻身,生怕那细微的声响,会惊扰了她这卑微的劳作,或者说,会让他更加直面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