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的远程辅导下,我渐渐摸到了门道。每天晚上九点,我们都会准时视频,他成了我专属的统计课家教。
“今天老师讲了方差分析,我觉得我懂了,但做题还是不会。”有一次我向他抱怨。
方舟想了想,突然问:“你们心理学是不是经常要比较不同实验组的结果?”
“对啊。”
“那就把方差分析想象成一个裁判,”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这个裁判要判断几个组的差异到底是真的存在,还是只是偶然误差。F值就是裁判的判断依据。”
这个比喻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冷冰冰的公式背后,都对应着实际的研究需求。
弗洛伊德老师对这一幕颇感有趣:“很有意思。在我的年代,我们依靠的是临床观察和直觉。而现在,你们用数学来验证直觉。”
“因为科学需要证据,而统计学提供了衡量证据的工具,对吗?”我一边整理笔记一边回答。
期中考试前一周,我几乎每天都和方舟视频到深夜。他不仅教我解题,更重要的是,他帮我建立起了对统计学的信心。
“记住,你不是在对付数学,”考试前一晚,他在视频里对我说,“你是在学习如何用数据讲好一个关于心灵的故事。”
考试那天,我走进考场时手心还在出汗。但当试卷发下来,看到那些熟悉的题型时,我的心突然安定下来。
读题、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整个过程出乎意料的流畅。交卷时,我甚至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成绩公布的那天,我紧张地打开教务系统。当看到“92分”的成绩时,我几乎从椅子上跳起来。
“弗老师!我做到了!”我兴奋地转向身旁。
弗洛伊德老师微笑着点头:“你克服了对未知的恐惧,这是很重要的成长。”
我迫不及待地给方舟发了消息:“统计期中考试,92分!”
他的回复很快来了:“我就知道你可以。不过别忘了请我吃饭。”
那天晚上,我独自在校园里散步。秋夜的风已经带着凉意,但我心里却暖洋洋的。路灯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看着那个影子,突然意识到什么。
“弗老师,我好像明白为什么心理学需要统计学了。”
“哦?”
“因为人的心灵太过复杂,仅凭个案和直觉很容易产生偏见。而统计学,就像一盏灯,帮助我们照亮那些隐藏在个体差异背后的普遍规律。”
弗洛伊德老师飘在我身边,月光透过他半透明的身影洒在地上。
“很好的领悟,小今。在我的时代,我们点燃雪茄,在诊室里探寻个体的心灵奥秘;在你们的时代,你们点亮数据,在实验室中揭示群体的心理规律。方法在变,但探索的初心不变。”
我点点头,掏出手机给方舟发了条消息:“谢谢你,不仅教会我统计,更让我理解了它的意义。”
他的回复很简单:“因为你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