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课带来的思想盛宴很快就被现实的冷水浇醒。当《心理统计学》的课本发下来时,我看着满书的公式和符号,感觉像是拿到了一本天书。
“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我喃喃念着目录,胃里一阵发紧。
弗洛伊德老师飘到我肩后,看着课本上那些复杂的数学表达式,难得地陷入了沉默。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谨慎地评价:“这似乎……比我那个时代需要的数学工具要复杂得多。”
第一堂统计课是在一个闷热的下午。讲台上的年轻讲师语速飞快,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式。
“记住,t检验的公式是这样的……”他在黑板上写下长长的一串符号,“而F检验的适用条件则是……”
我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但那些希腊字母和数学符号像是活了过来,在纸上跳舞,就是不肯乖乖进入我的脑子。周围的同学们或专注记录,或频频点头,只有我一个人像个局外人,完全迷失在这片数字的丛林里。
下课时,我感觉头晕目眩,笔记本上只零星记了几个根本看不懂的公式。
“完了,”我绝望地对弗洛伊德老师说,“我可能要成为心理学系第一个因为统计课挂科而退学的人了。”
那天晚上,我在自习室对着习题集苦战。一道关于“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的题目让我彻底崩溃。我烦躁地扔下笔,把脸埋进臂弯里。
“小今,”弗洛伊德老师的声音温和地响起,“也许你需要换个角度思考。统计学不是你的敌人,而是帮助你看清真相的工具。”
“可是我连工具都拿不起来。”我闷闷地说。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是方舟的视频请求。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通了。
屏幕那端,方舟戴着那副熟悉的黑框眼镜,背景是清华图书馆的自习区。
“怎么了?”他一眼就看出我的沮丧,“统计课遇到麻烦了?”
我长长地叹了口气,把摄像头对准摊开的习题集:“这根本不是心理学,这是高等数学。我完全看不懂。”
方舟凑近屏幕看了看题目,突然笑了:“就这个?很简单啊。”
“对你来说当然简单!”我忍不住提高了音量,“你可是物理系的!”
“别急,”他依然笑着,“把题目拍清楚发给我,我教你。”
十分钟后,方舟发回了一张写满详解的草稿图。不同于老师的抽象讲解,他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了每个步骤的原理。
“你看,这里为什么要用z分数?因为它能帮你把不同的数据统一到同一个标准下比较,就像把不同的货币换算成美元一样。”
我盯着他的解释,那些原本僵硬的公式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所以你是在建立一个比较的标准?”
“没错!”方舟的声音带着鼓励,“统计学就是在混乱的数据中建立秩序的工具。你不是在学数学,你是在学一种思维方式。”
在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