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亮,却不动声色地用日语寒暄:“沈君从日本回来多久了?“
“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归国,“林默涵熟练地跪坐在榻榻米上,开始温杯烫盏,“在早稻田读书时,常去浅草寺附近的茶寮,对茶道略知皮毛。“他的动作行云流水,茶筅搅动茶汤的姿态带着刻意练习过的优雅。
张启泰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他的手。当茶匙在茶碗边缘轻敲三下时,这位港务处长突然笑了:“沈君的点前手法,倒像是跟木村流的传人学的。“
“处长好眼力,“林默涵将抹茶碗顺时针转三圈半递过去,“大学时确实受教于木村宗慎先生。“他知道这是关键的试探——木村流茶道特有的“三转半“手法,是组织特意为他准备的身份注脚。
酒过三巡,张启泰的手指在茶具上摩挲:“沈君的贸易行想做蔗糖出口?现在高雄港的泊位可紧张得很。“
“所以才来叨扰处长,“林默涵往他酒杯里添酒,闽南语说得愈发流利,“听闻下个月有三艘挪威货轮要靠港,若是能优先装卸......“
“优先?“张启泰冷笑一声,吐出烟圈,“现在军用品运输都排到下个月了,你让我怎么优先?“他突然压低声音,“上周海关刚抓了个**,就藏在糖仓里,用蔗糖包传递情报。“
林默涵的心脏骤然收紧,脸上却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处长说笑了,我沈墨是生意人,只懂赚钱,不懂那些政治把戏。“他拿起茶壶续水,壶嘴倾斜的角度恰到好处,在榻榻米上形成微型的摩斯密码——这是给窗外可能存在的同志的安全信号。
张启泰盯着他的眼睛:“听说沈君和警备司令部的李参谋关系不错?“
“只是生意往来,“林默涵从皮夹里抽出照片,“上周李参谋伉俪还来店里选购洋货,说要寄给台北的亲戚。“照片上,他与穿着军装的“李参谋“并肩而立,背景是墨海贸易行的柜台——这张由组织伪造的合影,耗费了香港地下党三个月的时间。
当林默涵告辞时,那套青花茶具已经摆在了张启泰的博古架上。轿车驶过高雄港的防波堤,他从后视镜里看到张府二楼的灯光亮了又灭——三短一长,这是他在茶席间用茶杯摆放位置传递的情报:港务处长已初步被策反。
回到贸易行时,陈明月正坐在灯下核对单据。这位名义上的“沈太太“今天穿了件月白色旗袍,发髻里的铜簪在灯光下泛着冷光。“都处理好了?“她头也不抬地问,钢笔在货运单上划出流畅的线条。
林默涵从她手中接过单据,目光扫过“货物重量:3572吨“的字样。这个数字经过加密处理,实际代表左营军港停泊的驱逐舰数量。他从书架上抽出《唐诗三百首》,夹在书页间的女儿照片已经微微泛黄。六年前抱着晓棠在南京玄武湖拍的这张照片,如今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明天把单据寄给香港的兴隆行,“他轻声说,“用红色火漆封口。“
陈明月点点头,将铜簪从发髻中取出。簪头旋开,露出里面空心的管腔——这是用来存放微型胶卷的地方。“张启泰有个在左营军港当副官的侄子,“她突然说,“我从菜市场王婆那里打听到的,他每周三下午会去明星咖啡馆喝咖啡。“
林默涵心中一动。这正是他需要的突破口。窗外,高雄港的灯塔开始闪烁,光柱刺破夜幕,在海面上划出巨大的扇形。他想起临行前女儿稚嫩的声音:“爸爸什么时候回家?“现在,他终于有了答案——当所有灯塔都为同一面国旗亮起时。
凌晨三点,阁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