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涵详细讲述了潜伏台湾的经历。提到赵大海时,他特意说明:“虽然他是保密局的人,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帮助我们。“这句话让会议室陷入沉默,最后那位海军少将说:“在特殊战场上,敌人和朋友的界限往往很模糊。“
傍晚的厦门海滩,林默涵坐在礁石上,看着归航的渔船在暮色中连成灯的河流。默远的信放在膝头,弟弟在信里说已经安全返回台北,正在筹备新的联络站。“哥,你常说我们是海燕,注定要在暴风雨中飞翔。“信的结尾写道,“等全国解放那天,我想和你一起回南京,看看中山陵的雪松。“
风吹过海峡,带着台湾岛的气息。林默涵将信叠成纸船,轻轻放进海水里。纸船载着兄弟俩的约定,在暮色中漂向远方。他知道,在看不见的战线上,还有无数像默远这样的年轻人,正带着信念在黑暗中前行。
远处的军营响起熄灯号。林默涵站起身,对着台湾的方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这个礼敬给牺牲的老方,敬给潜伏在敌人心脏的默远,也敬给所有在“海燕计划“中献出生命的无名英雄。
回到宿舍时,桌上放着一套新的军装和一张调令——他被任命为海军情报处参谋,负责分析从台湾传回的军事情报。窗外,月光照亮墙上的标语:“一定要拿回宝岛“。林默涵抚摸着标语上的字迹,想起老方临终前的嘱托:“我们这代人没能看到统一,你们一定要完成这个使命。“
夜深了,厦门岛沉浸在寂静中。林默涵铺开信纸,在台灯下写道:“亲爱的母亲,我已安全抵达大陆。您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写到这里,他再也忍不住,趴在桌上失声痛哭。八年潜伏生涯积压的恐惧、思念和委屈,在这一刻全部化作滚烫的泪水。
窗外的月光温柔地洒在信纸上,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后背。林默涵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等台湾解放那天,我一定带着默远回家,在您坟前磕三个响头......“
远处的海面上,灯塔的光束在夜空中划出金色的轨迹,像在为那些仍在黑暗中航行的“海燕“指引方向。林默涵知道,只要还有一个党员潜伏在敌人心脏,“海燕“的使命就不会结束。而他和弟弟,将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继续书写属于红党人的忠诚与信仰。
港务处的茶道
高雄港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林默涵已经站在墨海贸易行二楼的办公室窗前。望远镜里,左营军港的灰色舰影正缓缓移动,像一群蛰伏的钢铁巨兽。他轻轻转动旋钮,将焦距对准码头工人肩上的号子灯——三短两长的闪烁,是“老渔夫“传来的安全信号。
“沈先生,港务处的王秘书来电话,说张处长请您今晚去家里吃便饭。“伙计阿忠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观察。林默涵放下望远镜,镜片在晨光中映出他金丝眼镜后的锐利眼神。三天前递交的申请终于有了回音,这场鸿门宴注定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从紫檀木抽屉里取出锦盒,里面躺着一套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茶具。这是组织特意从香港古董商手中收购的“敲门砖“,价值足够在高雄盐埕区买下半条街的铺面。手指抚过温润的瓷面,他想起临行前首长的嘱咐:“在敌人心脏跳舞,既要踩准节奏,又不能露出破绽。“
傍晚六点,黑色福特轿车停在港务处长张启泰的日式庭院外。林默涵提着茶具礼盒,用闽南语向开门的佣人问好:“劳烦通报,墨海贸易行沈墨来访。“庭院里的柚子树沙沙作响,几只麻雀惊飞而起,掠过挂着“忠孝传家“匾额的门楣。
张启泰穿着丝绸长衫坐在榻榻米上,手指间夹着雪茄。这位留日归来的处长显然对茶道颇有研究,看到青花茶具时眼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