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更多的故事都是听村里的一位姓姜的说书先生讲的。所以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听书。一是喜欢武侠,后来进城后尤其上中学和大学期间,开始接触金庸和古龙的现代武侠小说,更是深迷不己,几近疯狂。因此埋下一种影响终生的侠义情结和武侠梦。以至今年进入退休状态,又新买了一整套《古龙武侠小说全集》,重读了一遍。二是听书,自小爱上了讲故事,小学五年级还上了青少年宫的讲故事培训班成了一名故事员,经常在班级、学校、家里,特别是小伙伴中表演。以至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语文课代表(因此喜欢上了文学并成了一名所谓诗人)。总是被老师点名朗诵课文。大学时代还第一次参加了演讲比赛。工作之后更是了经常出席国内外的诗歌特别是金融、地产和商业论坛做主题讲演。今年退休宅家更是发现和喜欢上了喜马拉雅,不但每天听书,还开了个人帐号和播客,把半生原创的诗歌和随笔自己朗诵,做了“古今中外名人诗人诗传”,“现代诗朗诵”,“五言诗”和“童年与乡村”四个专辑与听众分享并做为个人的纪念。
16.村小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还有一所小学实属不易。由于村里的孩子少,2-3年级合并上课。一个年级/班也就十几个学生,男女比例差不多。我在村里呆到12岁,上到四年级。学校挨着大队部,由三间连排的泥坯草房组成。有一个很宽敞的操场,四周种满了高大的白杨树,相当于围墙。我们每天在操场上体育课或课间玩耍。男生一般是打三球即篮排足,女生跳格跳皮筋踢毽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有一位梳着两条长辫子的教音乐的漂亮女教师。她的弟弟与我同班,我经常放学后去他家玩……一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我再次回到村里去看望小伙伴们时,发现当年的小学已没有了,只剩下我脑海中栩栩如生的童年欢乐回忆……
17.谷场大战
秋收之际,田野一片金黄如梦如幻。尤其收割完的谷子从田间运回小队的谷场集中晾晒脱粒,山谷般错落的谷场就成了小伙伴的乐园犹如现在城里孩子的游乐场。放学后大家汇聚在此上爬下滑、藏猫猫,嬉戏打闹,仿佛成了欢乐的海洋。一直到太阳西下仍乐此不疲!等大人们大呼小叫喊回家吃晚饭才恋恋不舍的才四散而去。未尽兴的孩子还相约饭后,大人睡觉了再来此夜战一场……
18.猫冬(闲)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黑龙江乡村,冬季将近半年,气温最低零下40度左右。如何打发这漫长、寒冷而闲散的时光即所谓猫冬,成了一幅极具民俗风情的绚丽画面。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二人转”其实就发韧于此。另外就是赌博,男人玩排九、女人打纸牌;还有与之洐生的流行甚广的词“搞破鞋”即说的是开放而混乱的男女情事。而孩子们的冬天反而是户外世界为主,雪成了最大的背景和片场,堆雪人、打雪仗,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快乐的游戏。常常玩的废寝忘食!当然最高潮的部分还是过大年,张灯结彩贴对联,扭大秧歌踩高跷;杀年猪全村请客、挨家串门拜年……
19.炮台与胡子
小时候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里,除了有一个苞米楼子(用于装玉米棒子等未打成棵粒的成粮)和一个草垛(用于烧火的干草)外,在院子的北边,房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炮台的旧址,引起我的好奇。爷爷跟我讲,咱家的这个院子解放前是你太奶奶哥哥家的,叫刘家大院,为了防范和打击胡子,还养了家丁护院。
黑龙江那时风行胡子即通常说的土匪,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强人型,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也听过和读过一些侠义故事,于是长大后就占山为王,主要是吃大户所谓杀富但不济贫;另一类是穷人型,实在是活不下去,官逼民反、贫富都抢,横草不过,贼不走空。但绝大多数规模都不大称绺子。
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北土匪传奇主要是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和后来被蓝.
